2025年3月13日 星期四

3.14 單車失竊記

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 鄭中信「給自己的閱讀筆記」(週二下午14:00-16:00)第二週(3/12)紀錄(地點: 高雄文學館 Kaohsiung Literature Library )

因為吳明益《單車失竊記》以單車失竊做為書名,故事主人翁提的父親曾經遺失三台單車,於是彙整出三次單車遺失的時機,發現都與子女有關,例如第一次的單車遺失是在火車站,試圖坐火車將女嬰贈與他人收養,被妻子趕上月台制止,心虛懊惱的跟隨妻子步行回家,遺忘了單車,單車也因此失竊。第二次則是焦急的將發高燒的么子(主人翁)送到診所就醫,在終於解除病痛的危機之後,單車已經在診所門口消失。第三次是在大學聯考之後,到公告欄查看榜單,發現兒子的姓名,欣喜地走路回家,單車因此遭竊。如果吳明益對於主人翁母親的詮釋是「犧牲=愛」,女性為子女而奉獻生命(「她為這個家庭做了極大的犧牲」,頁19),那麼,在「無法好好哀悼的時代」的人父,是否是以無法終止的勞動,為子女而奔波。也因為書中使用特麗莎、薩賓娜的女性名稱,與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耦合,也找出關於書中母親對於犧牲的段落(「如果一個母親是人格化的犧牲,那一個女兒便是無法贖補改變的罪過」,頁70)。本週便由「愛」、「付出」、「犧牲」這些關鍵詞,開展出一連串的對話。有人認為「犧牲有種負面的意思,認為是種付出必須要有所回報的愛」,有人認為「犧牲是無法償還的債」,有人提到「犧牲等於強烈奉獻」,有人聯想到聖歌〈愛的真諦〉。

在討論女性的愛之後,意外的從老鄒之死的故事軸線,回到父親的形象思索。阿巴斯在父親巴蘇雅死後沒多久,當兵時期遇到的老兵老鄒也過世。阿巴斯錯過了老鄒的聯繫,成為生命中的遺憾,在試圖追憶的過程中,發現失去的不只是已經死亡的老鄒,連同曾經潛水浮出的水岸,變成了堤防,棲息在老鄒身邊的白頭翁不知去向,可以做為記憶載體的物件(飛行眼鏡、土芭樂樹)都已經消失。在生命、物件、空間的消失之中,呈現出許多的無奈(頁93)。有兩位朋友,不約而同的選擇朗讀這段故事,分享過程中,不經意的投射了個人的生命歷程,講述生命無常,有著消失的無奈與哀傷。

對於生命的無奈,有人從另外的軸線提及「「回來」的命運與安排」,提到尋覓父親單車的主人翁,面對已經成為某人的所有物的單車,卻在觸摸屬於父親的單車印記「04886」編碼,獲得情感的召喚。彷彿吳明益之所以訴說那個哀傷的時代,是對那個時代存在著滿滿的捨不得,書寫成為他輕撫那個時代的方式。最後,有朋友分享「04886」的發現,認為這個編碼會不會是「恁是爸爸啦」的台語諧音。心想,如果這真的是吳明益的隱藏密碼,這位小說家真的是充滿著澎湃的情緒,進行《單車失竊記》的寫作啊!

~2024.3.14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