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
------要到 高雄市立圖書館-閱讀心視界 看世界公視大展精選 Best of INPUT ,路過了街角有土地公廟、榕樹的早餐店。每次都會在這個五條通的路口遇到紅燈,必然會停下來。
老闆叫店員拿三明治過來,說「反正都會丟掉」,就這樣得到了一個三明治。明明每星期消費一兩次而已。
~2024.12.1
這週可以用黑色心情來形容,會暴怒、發抖,想著該如何回覆訊息的事,對身心靈、人際關係都很不好。只好用跑步增加腦內啡,發想新的論文題目,轉移注意力。
於是,以《葬送的芙莉蓮》為題材,尋找題目。勇者一行人在還未相遇之前,都是倖存者,這種討論太單調、太老套。在「漢學通訊」看見東海大學「流觀與新變」徵稿,突然輕喊一聲「幹」,腦中浮現一連串的關鍵字「東浩紀、西遊記、芙莉蓮」,好一個山田鐘人,資料庫用得漂亮。也有論文題材可以寫了,果然還是喜歡理論的路數。
看見Tsu Tsì-uí 今天到故鄉大庒,拍了這張海鷗的照片,趁機分享小故事。
國小的時候,馬路中間是個圓環。村莊(下寮)的小朋友們(ㄧ到六年級)每天早上,會騎腳踏到這裡集合,整隊、點名、出發。一年級輪子最小(有的還四個輪子),跑得慢,在最前面,依年級(或車輪大小)依序排列。用一個接著一個的路隊形式,到三公里外的東海國小上學。才國小年紀,就有機會看著更小的小孩成長,慢慢從四輪車變兩輪車。😊路途中會經過公墓、魚塭、稻田,風景開闊。(因為住在必經之路,在公墓的另一端,無需逆向去集合。不知道經過公墓時,有些什麼故事,車隊會不會集體加速。三不五時都會聽說,誰誰誰晚上看到鬼火。)
因為小學一年級的速度真的很慢,殿後的高年級,可以一邊騎車、一邊看漫畫。進入東海之前,穿過鐵軌,會經過芒果園,頑皮的小孩會摘長到圍牆外的果實,通常都是未成熟的芒果青,黏得很緊,以腳踏車的行進速度,其實並不容易成功摘下。😄
放學則不需整隊,自由騎車。大多都是併排騎車聊天,把整條路堵住,常常被騎機車的大人罵。偶爾會競速比賽,有的擅長用腳尖踩踏板,有的擅長用腳跟,也不知道那種方式比較好,感覺都是比耐力,以及臨場反應,在車陣中穿梭。雙手離開把手的騎車,大概也是基本技能,我可以整路不碰把手騎到鎮上。如果車子落鏈,就自己修理,這也是基本技能。印象中車子損耗很快,常常有人換新車,因為車輪框會因為卡到前方車輛車擋,或是撞車而變形,怎麼摔都不怕。這大概是國小的日常,很野生。😄
~2019.12.1
~2019.12.1 在 I/o studio屏東縣青創聚落。
~2019.12.1 在舊庄-人文懷舊食堂。
~2019.12.1
「魯凱學」月報十二月號。「找一條回家的路-魯凱學研討會」專刊
~2019.12.1
屏北社大 「手機帶我趴趴照」外拍活動
~2018.12.1
話說參加藝術學院的研討會很有趣、太有趣、超級有趣,彷彿有種異次元的感覺。沒有論文、沒有評論人,問題討論採取每輪三人(或三個問題)的提問、答辯制度,以兩輪為基本運作,這些都還可以理解。
創作者(藝術家、贊助者)、研究者(教授、講師、博士)、研究生(大學部、研究所)彼此的關係,沒有身份的界線,也沒有年齡的界線,幾乎都以名字相互稱呼。因為通常每個人都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身份,會在不同議程中進行不同的身份切換。再加上彼此也有近似伙伴的合作關係,共同支持藝術的創作與研究,為藝術雜誌撰寫文稿或提供作品,最後所幸就將界線取消了,這大概也可以理解。
但是,議程進行的自由程度超乎想像。早上的研討會議程,可以延續到下午兩點才結束,甚至還有人要繼續提問,欲罷不能,而整體氛圍也有持續的意思,整整延遲兩小時而不以為意。下午的議程大約七點半結束,差點延到八點。(相較之下,第一天的延遲一小時算是客氣了)
然後,在第二天研討會中,研究者與創作者還不約而同的提到,前一天晚上徹夜聊天到凌晨六點......(都已經聊成這樣了,議程中還可以繼續奮戰)志同道合的人齊聚一堂,以及旺盛的討論慾望,真是讓人羨慕不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