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7日 星期六

7.28 ?

臺灣職棒富邦悍於台北大巨蛋出戰台鋼雄鷹,球隊舉辦「G!POP流行音樂節」主題日(7月27-28日),李雅英與李珠珢同框「32撞」。

~2024.7.28




2024年7月26日 星期五

7.27

  7.27 ?


------
在地方人文空間《在地方好》第十七期「盡頭」(2019/7/27, No.17)
在地方部落格:https://beingplace2017.blogspot.com/
《在地方好》訂閱網址:https://reurl.cc/e5gbyL
~2019.7.27

7.26 備用電瓶

颱風尾的間歇性豪大雨依然有威力,聽說地下室有積水,特地檢查車子狀況,結果不明白為何自己大意,準備了防颱,竟然犯了沒把車門關好的錯,電瓶因此沒了電。

到汽車材料行,花了三千多元,購買汽車救援備用電源。得知有鋰電池的規格,體積大約兩個手機的厚度而已,價格大約九千元上下。店員好意說明,鋰電池不可以留在車上,它的體積太小、太輕、太方便,常常有人忘記,結果因為車內高溫,造成電池變形,甚至引發火災,還拿了個變形的樣品展示。這才理解,為何住處的地下停車場,曾在6月27日,因為鋰電池而發生火災。

這並不是標準配備,會準備救援電源的車主,應該是相對謹慎小心的。但是,對於常常用車的人來說,再怎麼小、怎麼輕,拿上拿下總是不方便,久了,自然就會疏忽。

我比較皮,因為過隧道而忘記關車燈,好幾次在高速公路服務區休息,要離開時,才發現沒了電,都找服務站救援。多年來的經驗,也沒去買救援電源。在地下室沒電,只能自救。啟動後,想到跑高速公路充電,也回枋寮老家看看。大庒村昨天上了公視新聞,以過去的經驗,狀況應該不嚴重,老媽也說沒問題。莫拉克也沒淹到的地方,應該只是一時排水不良。才出門,便遇到間歇性狂風暴雨,雨刷根本無法應付,只好作罷。

~2024.7.26

------

2024年7月24日 星期三

7.25 ?

  7.25 ?

7.24 颱風

原本以為下雨天適合讀書,想要處理〈醉生夢死〉、〈世夢〉的夢與覺,結果一整個下午處理漏水,拖地、搬東西、整理東西。過程中,風勢規模越來越大,已經是會把鐵皮掀飛的程度,這還只是中級颱風規模而已。論題也就這樣擱置。

晚間,水電師傅趁著風雨變小,查看狀況之後,點閱中央氣象局官網,已經轉成強烈颱風,而且還可能會打轉,風雨將逐漸增強。這颱風不容小覷……

好吧!雜務無可避免,也須好好讀書。

~2024.7.24

------

不適合用喜歡來形容。這組作品把病床與殯葬融合得恰當,深刻呈現Covid-19疫情警戒時期,親屬探病的限制,無法好好送別的哀傷。有點沈重,要緩慢的、靜靜的看。(疫情也是個不能好好告別的時代)

~2023.7.24



2024年7月19日 星期五

7.20


------

在地方人文空間《在地方好》第十六期「裂痕」(2019/07/20, No.16)

~2019.7.20

------


7.19 不沾鍋

兩週前聽媽說,使用鐵弗龍不沾鍋做菜,感覺很方便。考量媽媽是定期追蹤的癌友,如果鐵弗龍刮傷,容易釋放致癌物質,而老人家勤儉,可能依然將就使用已經損傷的鍋具。防範未然,於是買了個全聯促銷活動,扣100福利點,用899換購Neoflam陶瓷塗層炒鍋。

為了讓她有良好的使用印象,拿回家前,特地先行養鍋。為了說明炒鍋屬於導熱迅速的環保材質,只需要用中小火的明火,火焰僅在鍋底的圈圈範圍內便可;如何用少少的油,完成炒菜、煎肉;如果不小心沾了鍋,可以倒入溫水,重新燒滾,沾黏的物體,便會像糟粕一樣浮起;如何清洗、保養鍋具云云。所以,特地在午餐之前回到家,實際試試鍋具。

回到家才發現,中廣的六座電塔已經消失。土地賣出之後,即將變成太陽能光電場。隔著圍牆的另一端,即將被光電板覆蓋,照片中的面積大概是五分之一的面積吧!很難想像這片土地的過去,在我國小、國中時期,每天下午會有兩人一組的憲兵,著正裝循著邊界繞行。

~2024.7.19

------

陳慧翎所執導的「貓的孩子」單元劇,內容在描述學歷至上的家族,總是依據孩子的課業成績、就讀學校、職業類別、就業環境,評比成就的高低。縱使持有價值優勢的親族,無貶低他人之意,充斥價值的言談,已然成為施虐的暴力,讓位居價值弱勢的親屬無法喘息。導演善用劇場的氛圍,不論是影片開場之際,家族的慶生聚會,或是劇場中段,近乎戲謔的喪葬儀式,都以炫耀、推崇、歡樂的方式,架構了學歷與成就至上的典範。使得劇中人高中生鍾國衍,以消化不良的生理反應,平行時空的心理寄託,找尋抵抗的方式。小圓媽(鍾國衍的母親)以相夫教子為志業,不計代價的督促孩子唸書,準備美味餐點,伺候難得回家的丈夫,以努力戰鬥做為動力,扮演好母親、妻子的角色。幾乎缺席丈夫(父親),則是逃離家庭,意圖在外尋找慰藉,劇場裡、劇場外都沒有位置,居無定所。

另外,導演以包裹、覆蓋做為隱喻,讓暴力以具象的方式,填充在劇場中,形塑壓力無所不在的氛圍。例如漏水的家屋,被透明塑膠布所籠罩;劇中人身處於藍色月亮、平行時空的夢魘。甚至連瘋狂(在噴水池跳舞)、霸凌(垃圾場、倉庫)、死亡(用盒子、泥土、水槽處理貓咪的消失)都以包覆的意象處理,象徵受虐者的無力抵抗,難以逃脫當特定的價值的困境。

劇情內容以暴力做為宣洩壓力的出口,富有巧思也發人省思,暗示著暴力(受虐)是由暴力(施虐)所孕育。女學生羅志葳、鍾國衍在平行時空的遊戲規則,是透過祭品(名次、生命)的毆打或是屠殺,獲得前進的力量。母親小圓媽在現實世界的規則是,膜拜神祇(關聖帝君)、祖先,委託他人之手(家法)毆打子女,以獲得救贖;父親鍾家宏則是透過言語和行為的羞辱,藉以肯定自身價值。讓價值弱勢的受害者,輾轉成為畸形的加害者,把劇中人意識與行為上「受害/加害」、「受虐/施虐」的無奈,表露無遺,指控絕對價值做為普世價值的觀念。

女學生羅志葳的死亡場景,停格在載滿紙摺蓮花、趕赴時辰的卡車上;母子親情的和解,停格在母貓分娩的畫面中;劇終停頓在鍾國衍和羅志葳一段對話之後,提及上帝的兒子不會死,只是用死的形式,換得人的懺悔「打從心底承認自己的愚蠢」,然後乞求原諒。最末,頭破血流的羅志葳與鍾國衍並肩而行,向彼此的祭品和解。但是,真正的罪魁禍首(絕對價值)如何處理呢?有待觀眾(讀者)自己思考了。



2024年7月17日 星期三

7.18 ?

 7.18 ?

7.17 冷氣

可能是因為在屏東的海邊長大,讀國中以前,還住在魚塭裡面。在鐵皮屋頂的空間裡,逐漸訓練出對於高溫的耐受度。

這兩天氣溫轉涼,覺得還可以接受,晚間沒開冷氣睡覺,倒也因此發現有趣的事。一直以為地板磁磚的冰涼,是因為冷氣的緣故。但是,既然自己的生活空間沒有動用空調,地板卻依然冰涼,顯然就是下面的樓層造成的。如此,下面樓層的冷氣,究竟調降到幾度呢?(冷氣調到最低可以到18度,巧克力的最佳品嚐溫度)

~2024.7.17

------


2024年7月16日 星期二

7.16 關於臉

關於臉、審美與國度。關於媒體和娛樂。關於觀看。

侯孝賢(1986)《戀戀風塵》辛樹芬

韓國職棒起亞虎拉拉隊(2024)李珠恩

~2024.7.16

------



2024年7月13日 星期六

7.14 ?

 7.14 ?

7.13 演講

到市場旁的南鼓山分館,聽完王聰威的講座(為明年備課。咦!😊),到代天宮廟埕吃貴森森的臭豆腐。

兩塊豆腐,分別切成四小塊,60元!可能太久沒吃,停留在35元的記憶。

~2024.7.13






------ 



2024年7月12日 星期五

7.12 投影機

廠商說投影機要每週使用,才不容易故障。聽說有工程師用投影機寫程式,我必須看鍵盤打字,看小螢幕寫論文比較實際。所以……睡前用投影機來看期刊論文好了,試試效果如何。😄

~2024.7.12



------


2024年7月10日 星期三

7.10 尋找東港的顏色

從上一檔「尋找東港的顏色」經驗判斷,這個小小空間,一次用七個顏色,有太多、太雜的感受。所以這次只用兩種顏色。主題更改為「東港的顏色」(七角頭的代表色)。

從農曆過年前,就開始構思紅色的內容,搜集了些門神的圖像。後來決定,選擇用過的門神印刷品,增加時間感。(也算是規避版權問題)

藍色則用東港國小、海濱國小的植物藍曬圖。雖然和去年的內容重複,卻可以為圖書館的親子活動暖身,算是一舉兩得。

社大9月開學,適逢月底東港迎王祭典。可以緊接著置換照片。除了信仰節慶,也為東港締造藝文氣息。

備註:感謝屏南社區大學 「用手機記錄生活」課程學員美芬、聾人東哥到場協助佈置。

~2024.7.10



-----

2024年7月9日 星期二

7.9 給自己的閱讀筆記

 ~2024.7.9

------

週二下午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給自己的閱讀筆記」要收尾,晚上高雄文學館 Kaohsiung Literature Library 「2024地景讀書會」也要收尾,正式結束學期的活動。精讀很多書,卻沒寫出東西。😭當成是醞釀,藉以自我安慰。

~2024.7.9

------

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113秋季班)鄭中信「給自己的閱讀筆記」招生中。
時間:週二下午14:00-16:00
地點:高雄文學館 Kaohsiung Literature Library
曾經寫過許榮哲、夏曼藍波安的單篇文章,也就順勢設計課綱,讀這幾本書。
課綱如下:
https://khcumis.azurewebsites.net/ClassTable.aspx
~2024.7.9

------

寫了一篇追劇文章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on Children 
#媽媽的遙控器
~2018.7.9
鄭中信〈當生活成為迴圈(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on Children(之一) #媽媽的遙控器)

刊登於〈風傳媒〉(2017.7.17)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63652

在「媽媽的遙控器」裡飾演媽媽的柯素雲,曾在「 衣櫃裡的貓 The Cat in the Closet」(2016)中,飾演精神異常的母親。這個單元劇的故事劇情,來自於安石榴同名短篇小說,內容大致是描述,飛行員的兒子因為飛機失事而死亡,母親難以度過哀傷,刻意保留兒子房間的模樣。並且四處餵養流浪貓做為寄託,彌補喪子之痛的心靈空缺。不被母親關注的女兒,因而離開了成長的空間,女兒的房間輾轉成為堆放貓飼料的倉庫。流浪貓的餵食,造成了社區的困擾,父親體恤妻子的傷痛,沒有制止,卻因為維持鄰里關係而疲於奔命,自己反而找心理醫生,試圖為自己找尋紓解的出口。劇中柯素雲以沒有焦距的眼神,呈現思緒在腦中迴盪的異常凝視,讓畫面極為驚悚。再加上劇情安排兒子靈魂的出現,僅與母親道別的畫面,讓入戲的讀者,無法指責母親的歇斯底里,思考哀傷的狀態。

由陳慧翎所執導的「媽媽的遙控器」單元劇,取自於吳曉樂同名小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故事,談論的是離了婚的妻子,如何透過操控,形塑兒子的人生。畫面一開始,律師隨同即將離婚的夫妻,進行談判的畫面,飾演妻子的無焦距眼神,依然不離「衣櫃裡的貓」般的驚憟。將白色身體、黑色眼睛與嘴巴的塑膠玩偶,浸泡在玻璃杯的畫面,不斷穿插在談判聲音、非常態眼神之間,預告了玩偶作為玩物的命運。

作家吳曉樂對於「媽媽的遙控器」的安排,與電影「 #今天暫時停止」(1993)類似。電影內容在描述一位氣象播報員,被迫到偏僻鄉鎮報導「土撥鼠節」的新聞,卻因此不斷陷入迴圈,每日醒來都是土撥鼠節。他在不斷重複的時間中,認識鎮上的人物,學會各種才藝,也用各種方式自殺,最終都是嶄新的、重複的土撥鼠節做為開始。電影中沒有科幻形式的遙控器,彷彿有更大的,無可觸及的神秘力量,決定著播報員的人生。而「媽媽的遙控器」劇情有如科幻片,呈現出可反抗卻拒絕反抗(或無力反抗、或不知該如何反抗)的困境。可見的人物(母親),掌握著可觸碰的機器(遙控器),操控著明白一切,知道權力掌控是誰、如何掌控的人物(兒子),讓讀者反思被操控者為何不反抗?操控者怎能擁有操控的權力?思索情緒綁架、倫理綁架的問題。導演將杯中物攀爬、跌入的姿態,搭配氣泡、褪色,做為反抗隱喻的手法;以及母親不斷擦拭、觀看玻璃杯的神情,彷彿龐大卻可控制的力量,做為操控的隱喻。上述兩組畫面,穿插呈現的分鏡設計,把處於人格養成階段的兒子,無力反抗(不知如何反抗)的情境,巧妙的凸顯出來,將提問的焦點回到養育兒女的成人身上,提醒自身權力使用的問題。



2024年7月7日 星期日

7.8 ?

 7.8 ?

7.7 變冷

變冷。

~2024.7.7

------

遭遇極端狀況,比較容易想開某些事。

檢視這學期的國文授課,班級經營順遂許多,卻也確認私校學生的弱勢(打工學生、通勤學生很多)。兩堂課程最初總人數有93人,後來陸續辦理休學與停休有8人。

我的學期分數設定為125分(出席10分、平時成績20分、作業20分*3份、中檢20分、加分題10+5分),但是,最終被當的學生超過20%,被當的成績大多在30分上下。這些學生平時翹課翹得兇,自然沒有出席分數、平時成績,作業也容易遲交或缺交。眼看成績不高,最後也沒有動力拉桿,連加分題都放棄。遲遲等不到作業,也只能無奈的不給過關,當得沒有爭議。(這種當率,不知道是否續聘,是否會被約談)

這種現場是強大的試煉,講師能不被低落的氣場影響,努力經營課程,照顧還有意聽課的學生,大概就筋疲力盡。已經放棄學分的學生,再怎麼鼓勵都難起作用,只能隨他去。教學是一回事,學生個人狀態是另一回事,一旦體悟之間的差異,當人的負擔與壓力就沒有了。(極端的成績,有助於認清現場。真心感謝這些不及格的學生)

備註:對於因為趨勢而讀大學的學生,是青春的浪費。與其蹉跎,倒是可以不用急著讀大學,就業之後,找機會讀夜校,還比較能改善現況。但是,想要不從眾,何其困難。

~2024.7.7



------


2024年7月6日 星期六

7.6 屏南社區大學成果發表會

在屏南社區大學成果發表會之前,到東港的路上亂亂想,腦中浮現幾句話,覺得有意思,算是某種生命的體會。

1-聲音所發之出,是祈願之所;聲音所到之處,即是聖殿。聽自己的聲音,自己即是自己的菩薩。

2-追逐大天使的臉龐,卻在祂的瞳孔中看見廢墟。在距離的遠近推移中,僅是崩毀程度的差異,追逐看似抵抗,依舊是廢墟。

~2024.7.6

------ 
~2024.7.6
------

2024年7月4日 星期四

7.5 ?

 7.5 ?

7.4 10平方公尺

這個面積剛好10平方公尺(約3坪),花了點時間集中書櫃與資料,整理生活空間。發現,書籍與影印資料沒想像得多,大概就這個書櫃的兩倍而已。反而美術用品、廚房用品比書櫃佔空間。

看起來,物資減量可以解決問題,買個7坪的空間(含衛浴),就可以過生活了。

~2024.7.4



------

 

2024年7月3日 星期三

7.3

 ~2024.7.3

------

明明前面還有三個號碼,才剛插卡報到,找位子坐下,準備拿筆記,向醫生報告近三個月的觀察,護理師便開門呼喊名字,醫生大概也想快點讓我知道MRI的結果。

這次回診,是看三年一次的大腦血氧濃度MRI。當初,醫生大概是基於體貼,深怕病患恐慌,放棄生存意志,所以這些日子,在描述病況時,總是語帶保留,讓人不要失去希望。直到近幾個月,病情有明顯的改善,才會不經意地透露先前的狀況有多糟糕🤔️。真是辛苦醫生了。

我算是用功、聽話的病人,每次門診都會寫一張病況筆記,給醫生做為診斷參考;在醫生說明病理的同時,還會勤做筆記(對護理師來說,是奇特的病患)。醫生期望我一小時跑7公里;我用一兩年的時間,訓練氣喘的身體,達成一小時跑6公里的成績。醫生期望我晚間十二點以前睡覺、持續睡眠八小時;雖然有點難,但也盡可能早睡,總累積時數達到八小時。然後,三餐正常、不挑食,每天25克堅果,不中斷用藥。另外,為了維持大腦運作強度,還重新回到研究所的環境(感謝興大中文)。做為一名病患,我盡了最大的努力。

醫生說我這個病例,是給醫療的一種鼓勵,表示藥物有效;能夠維持現狀,不繼續惡化,便是好事,很少人能夠好轉。聽起來讓人感到挫折,好像病患的努力,變得雲淡風輕,不那麼重要。但也算是信任眼前這名病患吧!才會有這樣的對話。然後,接著說明假設藥物失效之後,大腦神經突觸會遇到什麼樣的狀況……😄

總之,經過快四年的治療,大腦的生理機能往好的方向發展。期望抓緊時間,在腦袋堪用的時候,趕緊完成學業;在時機歹歹的時代,有機運進入學術的場域,揮一揮劍。在風化之前。

~2023.7.3




4.11

  ~2020.4.11 在美濃中正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