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9日 星期五

7.19 不沾鍋

兩週前聽媽說,使用鐵弗龍不沾鍋做菜,感覺很方便。考量媽媽是定期追蹤的癌友,如果鐵弗龍刮傷,容易釋放致癌物質,而老人家勤儉,可能依然將就使用已經損傷的鍋具。防範未然,於是買了個全聯促銷活動,扣100福利點,用899換購Neoflam陶瓷塗層炒鍋。

為了讓她有良好的使用印象,拿回家前,特地先行養鍋。為了說明炒鍋屬於導熱迅速的環保材質,只需要用中小火的明火,火焰僅在鍋底的圈圈範圍內便可;如何用少少的油,完成炒菜、煎肉;如果不小心沾了鍋,可以倒入溫水,重新燒滾,沾黏的物體,便會像糟粕一樣浮起;如何清洗、保養鍋具云云。所以,特地在午餐之前回到家,實際試試鍋具。

回到家才發現,中廣的六座電塔已經消失。土地賣出之後,即將變成太陽能光電場。隔著圍牆的另一端,即將被光電板覆蓋,照片中的面積大概是五分之一的面積吧!很難想像這片土地的過去,在我國小、國中時期,每天下午會有兩人一組的憲兵,著正裝循著邊界繞行。

~2024.7.19

------

陳慧翎所執導的「貓的孩子」單元劇,內容在描述學歷至上的家族,總是依據孩子的課業成績、就讀學校、職業類別、就業環境,評比成就的高低。縱使持有價值優勢的親族,無貶低他人之意,充斥價值的言談,已然成為施虐的暴力,讓位居價值弱勢的親屬無法喘息。導演善用劇場的氛圍,不論是影片開場之際,家族的慶生聚會,或是劇場中段,近乎戲謔的喪葬儀式,都以炫耀、推崇、歡樂的方式,架構了學歷與成就至上的典範。使得劇中人高中生鍾國衍,以消化不良的生理反應,平行時空的心理寄託,找尋抵抗的方式。小圓媽(鍾國衍的母親)以相夫教子為志業,不計代價的督促孩子唸書,準備美味餐點,伺候難得回家的丈夫,以努力戰鬥做為動力,扮演好母親、妻子的角色。幾乎缺席丈夫(父親),則是逃離家庭,意圖在外尋找慰藉,劇場裡、劇場外都沒有位置,居無定所。

另外,導演以包裹、覆蓋做為隱喻,讓暴力以具象的方式,填充在劇場中,形塑壓力無所不在的氛圍。例如漏水的家屋,被透明塑膠布所籠罩;劇中人身處於藍色月亮、平行時空的夢魘。甚至連瘋狂(在噴水池跳舞)、霸凌(垃圾場、倉庫)、死亡(用盒子、泥土、水槽處理貓咪的消失)都以包覆的意象處理,象徵受虐者的無力抵抗,難以逃脫當特定的價值的困境。

劇情內容以暴力做為宣洩壓力的出口,富有巧思也發人省思,暗示著暴力(受虐)是由暴力(施虐)所孕育。女學生羅志葳、鍾國衍在平行時空的遊戲規則,是透過祭品(名次、生命)的毆打或是屠殺,獲得前進的力量。母親小圓媽在現實世界的規則是,膜拜神祇(關聖帝君)、祖先,委託他人之手(家法)毆打子女,以獲得救贖;父親鍾家宏則是透過言語和行為的羞辱,藉以肯定自身價值。讓價值弱勢的受害者,輾轉成為畸形的加害者,把劇中人意識與行為上「受害/加害」、「受虐/施虐」的無奈,表露無遺,指控絕對價值做為普世價值的觀念。

女學生羅志葳的死亡場景,停格在載滿紙摺蓮花、趕赴時辰的卡車上;母子親情的和解,停格在母貓分娩的畫面中;劇終停頓在鍾國衍和羅志葳一段對話之後,提及上帝的兒子不會死,只是用死的形式,換得人的懺悔「打從心底承認自己的愚蠢」,然後乞求原諒。最末,頭破血流的羅志葳與鍾國衍並肩而行,向彼此的祭品和解。但是,真正的罪魁禍首(絕對價值)如何處理呢?有待觀眾(讀者)自己思考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5.6

  ~20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