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4.11 在美濃中正湖。
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 鄭中信「給自己的閱讀筆記」(週二下午14:00-16:00)第二週(3/12)紀錄(地點: 高雄文學館 Kaohsiung Literature Library )
因為吳明益《單車失竊記》以單車失竊做為書名,故事主人翁提的父親曾經遺失三台單車,於是彙整出三次單車遺失的時機,發現都與子女有關,例如第一次的單車遺失是在火車站,試圖坐火車將女嬰贈與他人收養,被妻子趕上月台制止,心虛懊惱的跟隨妻子步行回家,遺忘了單車,單車也因此失竊。第二次則是焦急的將發高燒的么子(主人翁)送到診所就醫,在終於解除病痛的危機之後,單車已經在診所門口消失。第三次是在大學聯考之後,到公告欄查看榜單,發現兒子的姓名,欣喜地走路回家,單車因此遭竊。如果吳明益對於主人翁母親的詮釋是「犧牲=愛」,女性為子女而奉獻生命(「她為這個家庭做了極大的犧牲」,頁19),那麼,在「無法好好哀悼的時代」的人父,是否是以無法終止的勞動,為子女而奔波。也因為書中使用特麗莎、薩賓娜的女性名稱,與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耦合,也找出關於書中母親對於犧牲的段落(「如果一個母親是人格化的犧牲,那一個女兒便是無法贖補改變的罪過」,頁70)。本週便由「愛」、「付出」、「犧牲」這些關鍵詞,開展出一連串的對話。有人認為「犧牲有種負面的意思,認為是種付出必須要有所回報的愛」,有人認為「犧牲是無法償還的債」,有人提到「犧牲等於強烈奉獻」,有人聯想到聖歌〈愛的真諦〉。
在討論女性的愛之後,意外的從老鄒之死的故事軸線,回到父親的形象思索。阿巴斯在父親巴蘇雅死後沒多久,當兵時期遇到的老兵老鄒也過世。阿巴斯錯過了老鄒的聯繫,成為生命中的遺憾,在試圖追憶的過程中,發現失去的不只是已經死亡的老鄒,連同曾經潛水浮出的水岸,變成了堤防,棲息在老鄒身邊的白頭翁不知去向,可以做為記憶載體的物件(飛行眼鏡、土芭樂樹)都已經消失。在生命、物件、空間的消失之中,呈現出許多的無奈(頁93)。有兩位朋友,不約而同的選擇朗讀這段故事,分享過程中,不經意的投射了個人的生命歷程,講述生命無常,有著消失的無奈與哀傷。
對於生命的無奈,有人從另外的軸線提及「「回來」的命運與安排」,提到尋覓父親單車的主人翁,面對已經成為某人的所有物的單車,卻在觸摸屬於父親的單車印記「04886」編碼,獲得情感的召喚。彷彿吳明益之所以訴說那個哀傷的時代,是對那個時代存在著滿滿的捨不得,書寫成為他輕撫那個時代的方式。最後,有朋友分享「04886」的發現,認為這個編碼會不會是「恁是爸爸啦」的台語諧音。心想,如果這真的是吳明益的隱藏密碼,這位小說家真的是充滿著澎湃的情緒,進行《單車失竊記》的寫作啊!
~2024.3.14
-------
------
約定是承諾的形式,因為要履行承諾,所以必須生存下去。既然需要持續下去,便不可以輕易死去。因為,死去便是結束了時間,將約定停留在那個約定的時刻。沒有未來的約定,等於沒有約定,或者說,它成為未能履約地欺騙。於是,約定的執行與否,便與誠懇、與決心相關,在誠懇與決心之下,持續克服生存的困境,在自我要求的允諾中,成為堅持。
~2024.3.7 自由書寫
有位習慣於FaceBook聯繫的朋友,意外的從LINE發訊息,才得知我已經在FB上消失了。所以,被停權的狀況,不只是不能登入使用而已,被停權有等同於被消失。過去十多年諸多個人的累積,從此在FB上消聲匿跡,不曾存在。(一直以為只是無法登入而已,沒想到是被消失,自此在FB好友們的名單中失蹤)
所以,FB是個不會遺留痕跡的地方,猶如看不見的戰爭現場,抹除痕跡的地方,民眾不會遺留檔案,使用者不會遺留歷史,因此一但被判定「違反社群規則」,便沒有了歷史。無來由的、莫須有的判定,或者是被波及的判定,便不復存在,猶如白色恐怖。
~2025.3.4
--------
高雄第一社區大學「給自己的閱讀筆記」開學
~2025.3.4 貓手書店。
屏南社區大學東港分校鄭中信「用手機記錄生活」(帶著板凳走讀:聆聽東港醫生街的故事)正式上課,已經走到第九個學期,進入另一階段的嶄新模式。
先回顧課程歷史,再逐步分享經驗,慢慢進入醫生街的採集。
~2025.3.3
1-農曆二月初二土地公生日,到崇蘭福德祠拜拜、祝壽。
2-把FaceBook「停權」的事情放下,不再使用需要登入才難觀看內容的平台(例如FB),可以避免失去自己資源的困境。(看見網路文章提醒,避免節外生枝,準備到警察局備案。)
3-自己只是個平凡人,祖父母、父母、自己等等,家人們始終聚少離多,從到外地唸書開始,便期待與家人生活的日子。其實願望很間單,只是嚮往與家人生活而已。
~2025.3.1(乙巳年)
------
~2025.3.1 高雄美術館
在228的日子新車交車。
連續假日車多擁擠,再加上返家時刻已經是晚間六點,新車上路,頗感危險。還好老天眷顧,前方車輛都是安全駕駛,維持在安全車速,有如引導車,帶著我安全回家。
~2025.2.28
------許久未有因為緊張而顫抖的感受,哪怕是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紀。獨自面對新事物、面對未知,有點害怕、畏懼,卻並未逃避、尋求救助,依然獨自前行。這種身心的顫抖,是迫使成長的方式。
~2025.2.28 (勇氣來自恐懼)
------自2月18日因為FB遭到不明原因停權,向FB與IG申訴,至今已經將滿十天,仍未見回應。看來很難取得使用權的恢復,無法轉移個人動態回顧。過去在FB的貼文、照片,因此遺留在FB。因爲IG而牽連FB,停權FB的措施匪夷所思(況且那不是我的IG帳號),或者說「停權」的手段,是收割使用者網路文件的惡劣、合法的方案。
~2025.2.26
~2025.2.25 落山風藝術季
~2025.2.25 恆春鎮、車城鄉
-------求而不可得,放棄之後,卻失而復得。
~2025.2.25
-------
林柏樑老師在高美館個展「浮槎散記」延伸講座。
由陳伯義擔任主持人與林柏樑老師對談,相當精彩。
一張照片背後都有一段故事。
林老師也談談影像構成的決定與意喻,講到影像中人物故事或時代現象,林老師都會激動熱血起來。伯義也把策展中的作品整理與展覽精神做了很多用心之處的分享。
在Q&A時間聽眾發問相當踴躍,而且每個聽眾都是對高雄影像紀錄與歷史很有興趣的朋友,很多都是熟面孔呀!其中有王有邦攝影家也全程聽講。
聽了林老師的拍攝歷程,不得不佩服,一位走過台灣多變動時代的攝影家,一個記錄台灣發展的重要見証者,這場沒有冷場及林老師對攝影的態度令人有很多啓發。
~2018.2.25
------
大年初九拜新丁,新埤鄉客家禮俗「做福/看碗」示範。
~2024.2.17
~2020.2.17 在屏東三地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