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2.30
------廟宇的鐘聲具有安定的力量,臺南有400間廟宇、宮廟、教堂串連敲鐘,不知道來年的東港,是否有意願效法。😊
米果(作者)〈子時一刻,從台南開始的跨年鳴鐘造夢計畫〉(《獨立評論》2023-12-29)
~2023.12.30
即將迎接2024年,這些年過得辛苦,但是不含糊。
~2023.12.30
------
再怎麼不滿意,還是得要繳卷。週六水交社文化園區(臺南國際攝影節Tiff)戶外教學之後,得要繼續跟論文相處,在假期結束繳交。慶幸各個學校的課程,總算告一段落,可以好好讀書。(書桌越亂,狀態越好,資料可以直覺的拿取,太整齊反而找不到🤔️。所以,在論文完成之前,不可以整理書桌😄)
喜歡胡思亂想寫論文,但是連續兩篇,有連滾帶爬的感覺。跑步成為愉快的時光,竟然期待起晚間九點後的運動時間。
~2023.12.30
------
聖誕節🎄過後的冰風暴,好一個全球暖化、北極震盪。難得看到屏東市街頭,人人都穿外套🧥。
~2020.12.30
------
~2020.12.30
~2020.12.30
每天拍照分享,持續100天的攝影。(Day 45)
(2020.11.15-2021.02.28 )
米酒和牛奶都是種飲料🥤🥛🍹
#持續100天的攝影
#PictureChallenge100
~2020.12.30
------
珍愛藻礁,公投連署
~2020.12.30
-------在地方人文空間《在地方好》第三十一期「籃城集英館」(2019/12/30, No.31)
------------
------
「在地方好」已經出了三十期。歐耶!把各期封面洗成照片,紀念一下。
~2019.12.30
Tzung Tza Wu─
【武館和拳術:庄頭意識的軌跡】
「師傅的機關藏在倉庫裏」唯有領悟的人,方能理解每個拳架,它真實的意涵,師傅只管領進門,修行看個人。
今年十月,由暨大人社中心在籃城社區發展協會辦理的籃城武術研討會,分別邀請屏東社大的鄭中信老師、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的郭應哲老師,針對籃城的武術和師傅們進行的探討。
鄭中信老師分享的題目是「影像數位集英館」,約莫數年前,中信老師住在籃城時,針對集英館的拳頭師傅做一系列的訪談,希望透過師傅的生命史訪談,拚奏出集英館的樣貌。這次將當時的影像紀錄在針對拳頭師傅們撥放,卻形成一種有趣的畫面,台下的師傅看著當時採訪的內容,看著影像中的自己,卻又不斷的回憶起更早期的故事,不斷站起來發言、補充,也補充我們對籃城武術的認識。上述的影片目前收錄在「跳格子(Chronicles Film)」的部落格中。
在前面經驗性的回顧後,我們得知籃城的拳術屬於「南太祖拳」的「短肢鶴」,遽聞有拜白鶴童子,但我沒見過。以前晚上練拳,聽到鼓聲後,就聞聲去到那邊集合,每次地點不一定相同,多半是巷弄或是門口庭,基本練拳的人數都在40-50上下。大家都是鄰居、親戚、玩伴,拳術的傳承是上一代教下一代,籃城集英館的開館,是由外面請師傅近來開館傳授,師傅叫江朝月,又叫阿月師,當時只是一位年僅不到二十歲的小伙子,連開兩館後,剩下的就是村莊人自己教自己人。
這個館的意思近似補習班一期的教程,最初只教最基本的馬步和拳母,而開館的期間,村莊的人必須提供師傅吃住,以及穀子作為學費。郭應哲老師指出這是和北派武館很不同的地方,北派的武館注重師傅一脈相承,所以常常探究師傅是誰,而在籃城它是藉由開館,由整個村莊下去習武傳承的,而非有一個門派武館,門下有很多徒弟。整個社區都是上一輩、下一輩的師兄弟、親戚、朋友的關係,會的教不會的,想學哪一套拳的,就去找哪一位精通的長輩學,代代相傳卻比正規的武館更為草根、人情網絡更為綿密。
郭應哲老師表示,台灣的武術非常自由,即便同樣一套「太祖拳」,去到不同的村莊,最後都會落地生根長出它自己的樣貌,正所謂「同館不同師傅」,這也是台灣各庄頭的武術看似相同卻五花八門,能代表庄頭自身的特色卻又彼此尊重。基本上我們可以說武術在台灣各地的庄頭開枝散葉,藉此可以窺探台灣早期庄頭的活力來源,也是社區很重要的認同來源,因為居民對於練武,他們有集體記憶和情感存在。
武術每個動作都有它的學問在,既是身體的記憶,也是身體的技藝。例如「請拳」,請拳藏有一個門派的精隨,端看出來的手勢和型,就是認同派的師兄弟們,等會必定要熱絡一番;平拳立掌,普遍的意涵是「五湖四海皆兄弟」;而請拳也可看出來者的意圖是否不善,一請大家就知道要來踢館了;另有些門派的請拳,則暗藏玄機,請拳中藏摔技。籃城集英館的請拳就和一般五湖四海的請法很不同,左右手的手勢是相反的,這當中暗藏一個「反」字,即有可能說明在籃城遷移過程中的清代將軍,有打算反清復明,此解讀仍需加考證,但它有自己的脈絡和獨特性。
武館的式微,伴隨傳統文化的沒落。現今籃城會打拳的長輩平均年齡都在八十歲以上,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最早期庄頭練武是為擁有自治的武力,每當有外庄來犯,如搶水的問題,地方的庄頭就透過武力的方式來解決,籃城練武就是和上游的村庄搶水,另一個則是為抵禦山上的原住民族群下山出草。
開館有一百年歷史的集英館,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日治時期的水利修繕完畢,日後透過水利會調節各村庄水源灌溉的時間,早已失去它最初練武搶水的目的。其次,早期的農村社會是白天種田、晚上練拳,練武也作為休閒和社交目的,但現在的小朋友晚上則是上補習班,或在家寫功課、看電視、上網,相較於練拳,可以選擇的內容更加多元豐富,而練拳並不能使人在這個社會上更出人頭地,也讓許多家長不願意讓小孩晚上出來打拳。其參,國家治理的模式改變,現在有問題,不能透過拳頭來解決,而是仰賴警察和法律,以往武館透過練武來獲得武力自治的功能,也變得無從發揮。
庄頭武術的式微,是多重因素造成的結果,而長輩面對武術的逐漸失傳,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時代不同了,生活也不一樣了。」面對時代不同和生活的不一樣,探討籃城集英館的武術,又能夠讓我們獲得怎樣的啟發呢?
社區營造二十年的過程中,強調由下而上,以人為主體的營造,希望可以打造社區共同體意識。但我在庄頭過往的武館經驗中,發現有別於此的特徵,我將之稱為「庄頭意識」,而武館正是這庄頭意識的核心,透過村庄練武、習武的過程,更加鞏固農村裡的人際網絡,這是整個村庄共同參與的事件,每個人的關係既是師兄弟姊妹,同時也是親戚,無論男女都共同參與練拳的過程,也在對外參與「武陣」、「金獅陣」的過程中,透過遊行、展演,再次型塑自己的特色跟認同。
庄頭意識是如何運作的,首先我認為它是一個確認「敵我」、「內外」的機制,透過武館的探討,我們知道它有「外庄」搶水的問題,也有原住民出草的「外敵」存在。它的目的在於保存延續村庄生活,透過把外人設定成假想敵的方式來凝聚庄頭意識,我們必須武裝起來,以面對他者的冒犯。
這樣的庄頭意識其實離我們並不遠,即便現今在台灣各地的農村,傳統的血緣、地緣關係仍持續運作,透過武館形塑自治的想像和假想敵,仍得以繼續動員和號召庄頭、凝聚和排外。所謂的鼓聲正是這樣的隱喻,當鼓聲響起,古老動員的方式便喚起,而「庄頭意識」和「社區共同體」是共存於當代社區中,甚至庄頭意識本身就是古老的社區自治的代表,並且重新轉化社區營造的內容。
令我印象最深刻是近期的某日晚上,我在社區的活動中心,看到社區的婦女們正在學警棍的練習,這套警棍練習的編排,正是把籃城的武術揉合進去,一方面則扣著社區巡守隊的脈絡底下發生,一方面是用作成果表演。當時我看到正是庄頭意識,透過社區的巡守隊重新強調「內外敵我」的分別,預設假想敵,我們必須習武動員起來,籃城的庄頭意識藉由警棍練習和成果發表,又再次活絡起來。武術以它意想不到的方式延續,庄頭意識又同時轉譯社區營造的過程。
庄頭武館,何嘗不是我們所嚮往的江湖,它有各種的規矩,可以看到社會的縮影,同時又是各種技藝(身體、武術、交陪、藥草等)/記憶和情感的匯集,可以動員,又是歷史和文化的認同,而它的式微,也可以看到庄頭的政治和自治力被國家削弱的過程,在這個江湖中,我想「念念不忘的,必有回響」,如今越來越強調各個社區自己的特色,庄頭的武館在本土的文化中重新強調,古老的動員和社區營造的匯聚,是否能夠重新復興台灣農村的武館文化,我想關鍵仍在於能否回答,武館在當代的意義為何?不僅僅只是文化上傳承,更是意義和功能的再創造。
以上不負責任的隨想,歡迎請拳指教
攝影師: 張晏慈
~2019.12.30
鄭大衛
Tzung Tza Wu 啊你是想到喔 🙂 !在做回顧嗎?
關於「搶水」的問題,可以再繼續追問,水源供應怎麼了?水源是在什麼樣的需求下,出現供應不足的問題?或許,可以從稻作的生長再做論述喔!以下是跟社區長輩得到的訊息:
秧苗在長根的時期不能缺水,如果泥土乾枯、龜裂,會把細根給扯斷。雖然秧苗不會死亡,也可以再補充水源,但是根斷掉了,就是會影響日後的稻作生長,以至於影響最終的收成,也影響收入。因此,在有限的水源供應下,必須更加審慎的分配水源,避免影響到各個家戶的農田。
題外話。這也就是,為什麼社區民眾會以小孩子玩遊戲的態度,看待早期公田耕作的緣故。時常私下引水灌溉,幫忙照顧秧苗生長。~~揭穿了數年前的秘密。
~2019.12.30
------@2019「屏東街頭巷弄-手機帶我趴趴照」攝影展
👁生活處處都是風景,屏東到處都有美景,之所以沒有發現,主要不外乎,生活過度忙碌,或是在每天習以為常的活動中,忽略的身邊的景物。
這次的攝影行動,即是透過 屏北社大的課程(2018),邀請屏東在地的朋友們,以在地的身份,用生活的攝影器具(行動電話),紀錄了在地的故鄉觀點,呈現出與觀光導覽不同的生活風景。另外,意象形式的攝影概念,再加上藍曬、拼貼的展現形式,又將捕捉光影的方式轉化,思考影像做為紀錄地方的意義與價值。
📸策展人:鄭中信
~2018.12.30 在「繫本屋」
---------
這兩張2017跨越到2018的海報(屏東/里港、鹽埔),傳遞的訊息還真是有趣啊!(大致搜尋了一下......似乎行之有年了 🙂 )
~2017.12.30
趁空微旅行,捕捉聖誕餘韻。
#用影像支持屏東數位典藏
~2017.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