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8日 星期日

12.9 忌日是思念,也是好日

忌日是思念,也是好日。

今天是老爸的忌日(2011)。2023年的今天,到台北領慈孝獎學金。2020年的今天,在順順堂,分享屏東市中央市場的社會實踐成果。2018年的今天,在海馬迴光畫館,與高雄師範大學跨藝所蔡佩桂老師同台,分享各自的社會實踐。2013年的今天 ,到台南成功大學,分享暨南大學水沙連成果。2012年的今天,到牛眠社區,記錄噶哈巫族過番年活動。

~2024.12.9

------

很感謝暨南大學國文課程、通識課程給予機會,在國文課申請獲得「融入式課程」補助(三個學期。當時的系主任要我口頭承諾不再繼續申請,因此中斷),通識則是申請獲得「社會參與式課程」補助(應該有五年吧!),也組織「R立方電子報」團隊,做了很多事,嘗試許多方法,累積許多的心得。現在依然持續的做,累積很多的成果。

看著照片,發現我總是把學生推到前面,盡可能把自己放到最小,學生(參與者)才是主角的想法,依然沒有改變。

備註:

融入式課程、社會參與式課程的補助,每學期課程補助一萬八到兩萬不等,可以聘顧助教。因為使用的方式多元,包含了種種的實驗性材料,辦公室想盡辦法協助核銷。堅實的行政協助,是重要的推手。教師的鐘點費乘以1,5倍,讓老師願意花時間思考各種跨域連結,是重要的誘因與獎勵。可惜這項措施始終沒有進入到學校的正式系統,僅限於計畫而已。

~2024.12.9

------

聽主持人賢度法師說明,從今年開始,聚焦華嚴典籍,設了資料的限制……

大概是運氣好,不守規矩的打曲球,用笑巖德寶、雲棲祩宏的牙齒痛,談事事無礙,順利切了進去。頒獎順序是3號,應該是不錯的成績吧!

~2023.12.9

------

每個主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家屋想像,可以感受到她喜歡聊天,英語流暢,相處模式有美劇風格,會把氣氛炒得熱絡。

可惜此次臺北行,想安靜的過,要不然應當可以交到些特別的朋友。

~2023.12.9

------

~2022.12.9

------

~2021.12.9

------
昨天,由平和里里長(伍靜華)邀請、號召的手機課結業了。十週的課程設計,時程恰到好處。為了符合地方需求,安排了商品攝影,為了實踐人文踏查,安排了走讀活動。在班長(羅裕欽)以及小幫手(李冠毅)的帶動下,班級氣氛始終歡樂。

整理自身的教學與求學歷程,反思這些歷程的態度,越來越能理解並且實踐「學習如何學習」這句話。不論是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義務教育、兒童教育、親子教育,總會被求知若渴的眼神所推動,一起探索未知,或者嘗試新的方法與策略。

~2020.12.9



------
每天拍照分享,持續100天的攝影。(Day 24)
(2020.11.15-2021.02.28 )
#持續100天的攝影
#PictureChallenge100
~2020.12.9

------

在地方人文空間《在地方好》第二十八期「農村的遠見」(2019/12/7, No.28)
在地方部落格:https://beingplace2017.blogspot.com/
《在地方好》訂閱網址:https://reurl.cc/e5gbyL
~2019.12.9
------
移地活動
南進文創沙龍-䢷凱夫或複合式當代藝術研究中心籌備會議Ⅲ
時間|2018.12.9 (日) 14:00 - 17:00
地點|海馬迴光畫館三樓(台南市中西區成功路83號三樓)
講者|蔡佩桂+鄭中信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41638182890654/
活動介紹:
沙漠也有文化,倘若這句話可以是對「文創」一詞的貼切註解,那麼如何創造出更多的沙漠,或許就是文創實踐的下一階段的積極意涵。「䢷凱夫」繼第一場以「社群x檔案x戰情」為主題,第二場結合肢體工作坊來延續戰情討論與研擬工作(參考【會議記錄1+2】),此次將以「文創」作為關鍵字,「南進」作為某種行動準則,來啟動對所謂的文創產業的未來嗅跡(foil)。
講師介紹:鄭中信
曾在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授課6年,逐年開設攝影、影片拍攝、藝術策展⋯⋯等課程,指導校園刊物編輯;亦曾在南投社區大學埔里分校講授課程,協助社區發展協會進行地方攝影,指導地方刊物編輯。因此「在地方人文空間」舉辦的活動,都會個人專業連結,以影像敘事、獨立刊物載體做為觸媒,拓展區域性合作。
講題:流動場域:談在地方人文空間的社會實踐
於2017年12月成立的「在地方人文空間」,是以經營地方做為核心價值,發現並累積地方特色所創設的空間。對於全球化的問題,認為越是體現在地文化,越能擁有與世界對話的條件。因此,為了擺脫他人觀點的地方記憶,讓地方聲音陳述地方價值,定期舉辦人文講堂與課程活動,邀請周邊居民、地方達人擔任講師,累積地方能量。
講師介紹:蔡佩桂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英國倫敦大學科陶德藝術學院The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 University of London 藝術史博士。曾策2016高雄市立美術館展覽《高雄獎夢幻隊與四道戰帖》;策展《「住非住:展覽事件」在「非家」/ 生活在歷史性文化旅店中的新品種藝術》獲2011國藝會「視覺藝術策展專案」補助;策展2014《藝術家的養成之道:來自高雄、年輕藝術家的技術》獲國藝會常態補助,並獲台新獎提名。目前集結夥伴建構一個基於真實高雄的虛擬城市跨平台「譜普市」、發展「大文創家」展覽+桌遊,也持續累積「100堂中等教育的夢幻美好藝術課」,網址https://www.dcbart.org/
講題:藝術,以知識經濟為方法
如果不把「文創」當一個笑話或髒話,還可以如何說它?如果我們膽敢以「知識經濟」,來思考藝術,那會是什麼模樣?這個講座從南方出發,朝向具備「品牌」和「創新」兩大特徵的在地藝術產業。
現階段活動概念朝向兩個方向進行。較為正式的活動,主要邀請空間或課程經營者,以交換講座(交換經濟)的方式運作,創造間接獲利的合作模式。講題可以自訂或指定,把個人專業與興趣挪移至他人空間分享。這種合作形式,可省去彼此的講師費、交通費,又可為彼此創造活動。一次合作,便可創造兩個活動,適合醞釀文化氛圍,鼓勵複製。講座屬於知識經濟,採取收費制度,締造活動收益,逐步建立知識的價值。
非正式的聊天會,依然有主題、主講人、主持人,總人數設定在6人左右。秉持知識經濟概念,收取適度費用,並與講者分潤,藉以鼓勵規劃活動。透過小規模的講演,逐步培養公開發的勇氣,培養素人講者。活動強調對話溝通,透過討論的觀察,發掘新的素人講者。
各類活動皆撰寫活動側記,公開於網路中,以店刊(獨立刊物)名義編印,留下文字和影像資料,累積地方故事與知識。
~2018,12,9
------

~2015.12.9

------

~2013.12.9





------

~2012.1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4.16

閉店之後,當代地景攝影藝術家楊哲一來訪,聊攝影聊到快三點,真是盡興啊!如果不是體力不支,還真是捨不得結束。😊 ~2018.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