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手上都有採買的物品,難得拍張市場的照片。
~2024.2.4
早在去年,把馬勺面譜的獅子,畫成漢堡神偷、麵包超人,就知道有把莊嚴Q版化的能力了。
現在又增加一筆紀錄,想在風箏畫達摩不倒翁,結果變成布袋戲的哈咩兩齒、動畫迷宮中的骷髏。畫虎不成反類犬,都想吐槽自己了。
~2024.2.4
提早獲得新年大禮,有篇論文刊登在《靜宜中文學報》(THCI)。
鄭中信,〈空間異境:談宗藩執導、田馥甄演唱〈人什麼的最麻煩了〉MV 的影像遊戲〉
文章以2021年的MV,討論臺灣流行文化對同年社會環境、COVID-19疫情的反應,有大膽的誤讀詮釋。不得不承認,學術研究的時差,來自於研究與審查的嚴謹,有著很難排除的因素。但,這篇文章還是以最快的速度,在2024年面世。(看似控制住的疫情,透過病毒變種與意識鬆懈,又有死灰復燃的趨勢。)
備註:
另有篇文章投到他處的無奈murmur,來自於二正一反的三篇審查意見,在針對三篇意見書的內容逐一修改之後,未刊登的理由是沒有出現在審查意見書的編委會第四意見。還是感謝回覆信件的誠懇,雖是軟釘子,但也讓人明白,有些意圖與權威對話的內容,再如何委婉,還是會有刊登的顧忌。
~2024.2.4
~2023.2.4
~2021.2.4
~2021.2.4
~2013.2.4
每當一天的活動即將結束,即將進入睡眠之前,父母陪著孩子閱讀、訴說枕邊故事,不僅是讓活躍一整天的身體,進入到休息的狀態,讓遊走於人際交流的心靈擾動,逐漸趨於平緩。在黑暗籠罩的天空下,伴隨著柔軟的燈光、緩和的聲音,安靜的親子氛圍中,透過故事裡各種的人物、事件、場所,構築各種想像,純化彼此的生活經驗。也在虛擬的世界裡,建構著屬於自我的空間,讓生活的想像更加多姿多彩。
晚間故事的敘述,並不是現代化之後的專利,在沒有機械、電源的時代,宗族長者圍著熊熊營火,講述祖先、英雄故事的習俗,構築了一個接著一個的生命態度,豐富了文化的價值。聆聽故事的活動,也不會因為脫離了童年、脫離了古老而有所終止,在進入到現代化的環境之後,不管是開闊寬廣的鄉間,還是步調緊湊的都會,黑暗氛圍下的故事敘述與世界想像,依然持續的存在於皮影戲、歌仔戲、布袋戲、電影、歌劇、演唱會等等形式,在彷彿隱蔽自我的氛圍中,參與著各種故事。
— 在高雄美術館。
~~~~~
自然天體下的黑暗,或是人為創造的黑暗,擁有共同的敘事環境,籠罩的黑幕,具有沈澱經驗、構築世界的力量,成為一種特殊的符碼,以致於沒有太陽的天空,也具備了想像的特質。俄羅斯藝術家里歐尼‧堤胥可夫(Leonid Tishkov)以月亮做為想像的媒介,在沒有黑暗便看不見月光的概念下,置換了黑暗的符號,創造了可以攜帶、可以擁抱的月亮。並且帶著自己創造的、具像的符號,於世界各個國家留下身影,利用不同的文化場域,與月亮進行各式各樣的互動,建構屬於自己的想像敘事。藝術家帶著月亮旅行的意義,便是帶著月亮創造世界,利用黑暗所圍繞空間,形塑自我和月亮的形象,敘述互動下的各種文化故事。
對於華人世界來說,盈虧變化的月亮,存在禍福、成敗的循環象徵。藝術家出自於文化融入、生命期許,迥異於彎月的一貫手法,創造了不會改變形狀的滿月樣貌,賦予圓滿世界的企盼。讓矗立在高雄美術館湖泊的虛擬滿月,觸動著晚間漫步於美術館湖畔的旅人,構築個人的想像世界與文化情境,搬演出各自不同的生命歷程(performance of a lifetime)。
— 在高雄美術館。
~2013.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