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5日 星期三

2.6 攝影「1+1」

~2021.2.6

------

~2021.2.6


------

每天拍照分享,持續100天的攝影。(Day 83)
(2020.11.15-2021.02.28 )
#持續100天的攝影
#PictureChallenge100

~2021.2.6

------

近期內,生活中還算哲理的幾句話。 🙂
1-鋁片上的洞,對光來說,是一條很長的隧道。
2-石頭是會走路的,它會隨著向下流的水,緩慢的往上爬。
3-雖然看起來有點禿,但是理髮之後,地上的頭髮有點多。(OS.所以,如果頭髮粗一點,就不會那麼禿嗎?!)

~2019.2.6

------

因為任性不做招牌,總是以靠近自來水廠、博客書局、網咖對面......來說明[在地方]的位置,現在又有一個地標可以說明了。 🙂

~2018.2.6


阿緱視界 AGou View(FB, 2018.2.5)

建築設計讓世界看見屏東

【阿緱視界報導】柏林設計獎及倫敦設計獎,是由全球八大城市設計協會、兩萬個組織團體,七萬五千名會員所共同組成,以設計及市場為中心的設計競賽,提供獎項給優秀設計師和委託業者。獎項超過四十個專業領域類別,評審過程由諮詢小組、每組超過一百八十位全球設計專家組成。參賽作品以多元化的標準評定,包含原創性、創意性、主題性、觀眾的連結和參與、體驗設計、商業目的等等。獎項包含三大洲平台,囊括八個世界大都市:紐約、倫敦、柏林、舊金山、芝加哥、雪梨、墨爾本、香港,設計獎最重要的宗旨,就是讓人意識到「設計的價值」。 

在住商混合、靠近自來水廠的屏東市街道,近年來佇立一棟潔白石頭漆房子,外觀圍牆使用簡約的清水模,吸引路人目光。這棟清新的建築設計,獲得二0一七國際建築住宅類的柏林設計獎(Berlin Design Awards)金獎,與倫敦設計獎(London Design Awards)銀獎,讓世界也能看見屏東之美。 

這棟建築展現生動而簡潔的空間,以及關注當地城市景觀的設計理念,房屋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係,綠化植栽保持室內居住舒適。素雅的清水混凝土應用,為住家帶來優雅和品味的生活方式,也因此獲得評審青睞。

規劃設計這棟房子的「良悅建築」,設計師賴建志並不是建築本科出身,他做過工務、業務銷售、高爾夫球教練、建築設計師、專案經理等各行業職務,他自稱邊學邊走,與偶像安藤忠雄大師的「邊走邊想」一樣,自學苦讀七年至今,才終於走出自己的設計之路。

賴建志表示,良悅建築的成立理念,就是想「為家人蓋一座有溫度的家」。當時近七十歲的業主為了九十幾歲的高齡老父,想自地自建蓋一棟房子,讓父親安居、家族團聚,然而建屋過程一波三折,原先的提案因為鄰居糾紛作罷,半年後業主再找上門,整個提案地形不同得砍掉重練,業主老父一開始也反對白色設計,認為白色不吉利,「少年仔哪會蓋厝?」三十多歲的賴建志提到,業主老父從不信任到支持,至今入住後舒適滿意,他認為年輕就是要比別人更有堅持遠見的勇氣。

「就想為屏東故鄉留下一座百年的建築風景!」賴建志說。因此在設計規劃上,參考大師們的設計哲學。例如以密斯·凡德羅廣為人知的“Less is more”,建築外觀化繁為簡,只有大門與不規則窗戶和外界對話。採用安藤忠雄堅持的清水模美學,克服現場眾多因素不可控的苦戰。選用日本設計大師、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的白色主張,呈現時空留白的自然之美。

屏東建築少見清水模,賴建志強調,在這個委託案之前,已經多次赴日觀摩安藤忠雄的清水模,喜歡清水簡單卻不簡單的工法美學,因此機會上門時,他想做出一棟屏東市還沒有出現過的建築,成為摯愛故鄉的美麗風景。賴建志將心中渴慕已久的清水模規劃在內,但當時尚未實際製作過清水模,只有閱讀建築書籍與日本考察的見聞,因為這個建案,他迫使自己要說到做到。賴建志說,與工班多次實驗,確認材料因應在地施工方式,甚至添購全新的清水模具,施工現場人力、氣候、環境等不可控的變因,也是內心反覆煎熬的壓力熱鍋。賴建志提到,「完工之後,室內室外每一個角落都是不同的風景,有些根本不在建築劇本內。」

「熱情很重要,我希望可以為故鄉做一些事,讓屏東更美。」賴建志說。得獎是個肯定,讓屏東的建築設計也能國際發光,當很多人告訴他,喜歡那棟建築,如同屏東街道流動的風景,賴建志開心的表示,「心情就像是為屏東寫大地情詩吧」。

------

林柏梁[浮槎散記]攝影展
葉石濤的書桌,以及寫給林柏梁的感謝信函。

~2018.2.6

------

高雄駁二碼頭是我和老婆大人時常到訪之處,大概僅次於高雄文化中心(地點離住處最近...哈!)。喜歡駁二不僅是展覽內容的因素,更喜歡展覽品、導覽者、觀賞者之間的互動式氛圍,喜歡居民融入藝術特區的活動空間。當然,駁二也因為老婆大人的身影,更賦予了「不同凡響」的意義。

這張照片是2012年01月15日拍攝的,魏德聖(2011)《賽德克‧巴萊(Seediq Bale)》的電影風潮仍為退散,一架拓印著日本太陽符號的飛機,放置在龐大莫那·魯道臉龐的電影海報前。雖然放置的位置在廣場的最內側,稍稍被「2011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奪去了風采,但是,諾大的臉龐還是很難不引群眾的注視。

習慣性的減低照片內容,盡可能濃縮符號的意義,突發奇想的把飛機的部件當成臉龐,竟然看見了不一樣的畫面,更加壯大了莫那·魯道的氣勢。...可惜...功力真的有待磨練,始終找不到其它的創意構圖,無法完成三張一組的作品,只有這張較為有趣、特殊。

~2012.2.6

------

偶見瑞山對「2011.12.18 殘荷」的攝影作品按了一個讚,才知道蘇伯欽老師也使用FB了,也喚醒海生館時期的生活記憶。

過去為了彌補攝影技術的缺陷,花了很多的時間在Photoshop軟體的操作上,進行了許多繁複的修圖工作。為了更有效率的執行數位典藏計畫,才開始發憤努力的學習攝影,也在Photoshop的授課老師介紹之下,跑到了蘇老師的攝影班上課。說實話,對於攝影「1+1」、「以局部表示整體」、「三張一組」......種種創作想法,就是在課程中獲得的啟蒙。

看見「殘荷」的系列攝影作品,有些許感動。植物完整的生命歷程含括著發芽、成長、盛開、枯萎,過渡著重於美麗的花卉攝影,有種沈溺於虛幻的感受。偶而看看枯萎的植物,可以獲得實際的平衡。

記得曾經有過類似的想法,於是翻找了自己的照片,果然老師與學生的作品優劣立判,我的照片意境差了許多。這張照片是在高雄美術館(2011/0109)拍的,當時的感受僅僅是喜歡枯萎的荷葉,喜歡花苞的殘缺,喜歡那一片水芙蓉的綠。只是喜歡......

~2012.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4.18 致 數位發展部

致 數位發展部(FaceBook遭不當停權): FB被停權的原因,是因為在2025年2月18日收到訊息,提到有IG的陌生帳號(votagclarkjames)違反規則,因此我的FB帳號遭到停權。但是,那並不是我的IG帳號與名稱,我的FB帳號卻因此牽連,遭到停權。(詳見夾帶檔案的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