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火車總是讓人放鬆,今天屏東豔陽高照,不知道臺中的天氣如何?
看到高屏溪的舊鐵橋,想起上學期成大「踏溯臺南:菁菁埤塘草」路線,曾經與朱木壽老師(水工試驗所研究員)共同領隊時,提到傳統土角厝的生化原理。
在過去,土角厝的原料,除了泥土、米糠、稻梗等等,還有不可或缺的牛糞。透過生化研究得知,不可或缺的原料,不是牛糞,而是內含的微生物。它具備螯合土壤與植物纖維的功能,隨著時間的遞進,土塊的硬度會越來越強大。埔里鎮桃米社區的糯米橋,可以沿用至今,便是微生物的作用。
這種微生物已經順利培養,並且應用到土木工程中。換句話說,現在製作土角厝,不需要採集牛糞,只需拌入具有這種微生物的溶液便可。
~2024.2.5
(2020.11.15-2021.02.28 )
屏東市街充滿了裝置藝術
#持續100天的攝影
#PictureChallenge100
~2021.2.5
~2021.2.5 令人心疼的樹
「如果你直視太陽太久,眼睛就會留下傷痕。」(吳明益《單車失竊記》頁156)
「但我們都知道,路上是不可能沒有石頭的。這麼說似乎也不對,有時候即便沒有石頭,路也總是有盡頭的。」(吳明益《單車失竊記》頁248)
~2021.2.5
~2020.2.5
垃圾不落地是個有趣的題材
~2020.2.5
看到的是人,還是珠寶?
備註:專門做陸客生意的店。
~2019.2.5
~2019.2.5
過年期間,叔叔無意間翻出了一本名之為《存在者攝影專集》,在1994年印刷的攝影集。第一頁便寫著「因存在而攝影,以攝影作見證」這樣的字句,這種「存在者」的創作意識,讓我深感震撼。裡面收錄了呂誠敏、傅琦虎、鍾瑞燮、鄭元豐、劉醇茂、傅才純、鄭相如等人,大約於1990-1994年之間創作的作品。雖然是本自行印刷的書籍,頗有社團紀念意味,但是裡面收錄了許多看似不久以前,卻又令人回味的相片,可以清楚看見創作者的創作企圖與嘗試,看見為「存在」而努力的痕跡。
有感而發的,我趁著僅剩不多的假期,也試著整理過去的影像創作,在龐大儲存的硬碟空間中,翻出了曾經密集創作的時光,翻找出我的存在記憶。
這是2010年01月25日在高雄市三信家商拍攝的照片,當時高雄市正舉辦為期數月的體育季活動,連帶舉辦了運動攝影比賽。在創作衝動與參賽意圖驅使之下,連續好幾天的時間,在三信家商、青年籃球場,跟拍了國小組、國中組、高中組、社會組的排球比賽。雖然透過鏡頭的框框,窺視比賽的過程,仍然可以清楚的感受到競爭的激烈、運動的熱情,在失誤的懊悔、得分的喜悅諸多情緒中,看見伙伴間的鼓勵扶持,看見團結一致的團隊精神。
我喜歡這張照片,不僅是照片中的人物顯露出勝利的笑容。這場比賽打得精彩。雖然只是初賽,但是戰敗的隊伍,縱使在比賽結束,也依然維持著不同凡響的氣勢。或許是單獨活動久了,也渴望著團體合作的氛圍吧!(後來,我始終沒有投稿攝影比賽,已經忘記原因了)
~2012.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