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 在貓手book&shop日文二手藝文書店 開設的「用好奇的眼睛重新開始」,即將在週日(11/17)結束。雖然僅有六週次,成果可是很充實呢!
~2024.11.15
------中午的綠川。還是得要有綠地、河川,才能讓心情閒適。(難得自拍)
~2023.11.15
幾個星期沒返校,久違的中興湖與圖書館。昨天的氣溫與風,有秋天的感覺(夜跑操場,溫度23度C),今天的天氣又變熱了。還用不上外套、大衣。
~2023.11.15
~2020.11.15 愛讀繪本屋
------~2020.11.15 #屏東美展
#唐ㄧ秀 #機構木偶迷蹤記(2020/10.23-2021/01.24)
~2020.11.15 屏東市演武場
南部地區的朋友們,我們開個三週次的讀書會,讀讀「南方的社會.學」這兩本書,如何?
地點:飛夢林青年咖啡/Family Youth Café(屏東縣屏東市中華路80-2號B棟,屏東(中山)公園內)
在地方人文空間
~2020.11.15
~2018.11.15 「世界哲學日」在每年11月的第三個星期四。(世界教科文組織)
~2018.11.15
~2016.11.15 從師生關係逐漸轉變為伙伴關係的感覺。 🙂
皮卡丘*3
有興趣拍照的快快去拍。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草皮。
因為是水泥鑄造,材質脆弱。再加上高度適中,很多人會坐在上頭,耳朵也很適中,適合當把手,可以當馬騎QQ,大概經不起幾個周末的摧殘。耳朵很快就會斷了。
~2016.11.15
收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二十三屆歷史研習營:歷史、記憶、遺忘」的錄取通知,心情很複雜。因為差不多的學經歷,卻曾在自己學校所舉辦的營隊落選......活動的方針與訴求不一樣嗎?不太明白。
總之,有一堆的書單要事先消化,好在圖書館幾乎都有藏書,沒有收藏的書,手邊也有幾本......讀書似乎成為抒解心情的一套模式了。會在那樣的場合認識什麼樣的朋友呢?
~2013.11.15
------
自1966年6月1日《人民日報》以〈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為題的社論,提出「破四舊」的概念開始,「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等議題成為社會極力批判的對象,四舊內容自然而然成為日後大陸人民的禁忌。
莫言(2006)《生死疲勞》於香港浸會大學2008年第二屆「紅樓夢‧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得獎的爆點,可能在於使用了佛教輪迴、轉生的概念,進行小說的敘事。這種使用禁忌對象描述禁忌時代的構思,一方面試圖挑戰過往禁忌,使用曾經不被允許的宗教概念,挑起中國大陸場域的敏感神經,另一方面在挑起敏感神經之後,使用畜生輪迴的概念操作,以動物(非人)的眼睛見證文革歷程,確實擁有反諷文革時代的意味。
雖說莫言使用輪迴概念,在其場域頗具挑戰與創意,但是對於「六道」似乎有錯誤的理解,輪迴概念使用是否得當,是否對宗教保持尊重,其創作心態及意圖仍有待商榷。(在《法華經》中所說的六道,分別指天道、人間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等等,而非單指牲畜)
~2011.11.15
------
對於凝視的視角,總習慣預設空間內外的可能景象,制約空間的意象。開闊、自由的概念僅僅存在於戶外,約束的世界緊縮在被限定的「有限」室內。窗戶的裡面理所當然的有著室內「應該有」的器物,窗戶的外邊有著「習慣性」的開闊天空。
於是,將空間意象與視覺場域的搭配關係反轉,相對而來的不僅是對於常識、習慣的衝擊,伴隨而來的是對空間隱喻的重新建構。當天空、草原進入窗內,牆壁的有限性因此瓦解,「須彌戒指」的意象亦油然而生。
(我喜歡門窗之間的幾株小草,那具有連結內外空間的作用)
或許,在有限中豁然開朗,才是真正的境界。而芸芸眾生所追尋的,也就是命限中的自由自在。
~2011.11.15
「時間」是古今中外文明所關注的問題,是人類認知世界、建構歷史的重要參考。
物理時間曾經以沙漏、火燭、日晷……等等可見的形式計算,隨著天文學的發展,時間的具體形象逐漸抽象化,科技化的物理時間依據格林威治天文台的校準,進行細緻的切割計算,以秒、分、時、日、月、年、世紀等地球時間單位,持續以穩定的速度前進。物理時間的精密與規律形式,適用於物質化的世界,卻無法在抽象的空間中運作,因此更加突顯心裡時間的不確定性。
心裡的抽象世界,不同於物理的時空片段,隨著人類個體情緒、心境的轉變,時空概念可以忽大忽小、忽快忽慢,甚至可以瞬間跳接時空,或是永遠停滯、迴旋於某個片段,不必然受到物理時間的限制,擁有其特殊的場域與速度。因此,記憶的時間固然可以對應於物理日期,回憶者卻可以擁有個體獨特的歷史感,擁有其特殊的速度與節奏。
~2011.11.15
------
在阿來(1994)《塵埃落定》小說中,梅毒是繼罌粟花、槍砲武器之後,由漢族(妓女)所帶來,餽贈土司們的禮物,這份禮物亦如同罌粟、武器一般,為西藏帶來超乎嘗試想像的驚異。
罌粟花讓人沈浸在甜美夢幻之中,槍砲讓土司開始擁有權力拓展的慾望,而梅毒讓活著的人開始腐爛。
小說文中如下說道:「誰見過人活著就開始腐爛?過去,人都是死去後,靈魂離開之後才開始腐爛的,但現在,他們還活著,身體就開始從用來傳宗接代,也用來使自己快樂的那個地方開始腐爛了」(阿來《塵埃落定》頁387)
當生殖器官開始腐爛,生命的傳承便就此中斷,讓書記官翁波意西所說的「凡是有東西腐爛的地方都會有新的東西生長」的智慧話語,呈現出強烈的反諷。
~2011.11.15
------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1978年於《紐約書評》發表了〈作為隱喻的疾病〉與〈愛滋病及其隱喻〉兩篇文章,在疾病詞彙的歷史進程中,找尋歐美地區疾病隱喻的形成原因,討論結核病、癌症、愛滋病......等等疾病的隱喻內容。她試圖批判過去人類對於病徵的表面顯現,以及對於疾病的不瞭解(或者是誤解),因而賦予疾病諸多神秘想像,道德與人格的批判。
因為內容論述精彩、操作技巧高明,讀者容易沈浸於詞彙意義的推演,進而「以意逆志」的錯誤引用,忘記了作者的初衷。
蘇珊‧桑塔格在內容一開始,便已經說明著作的立場,找尋疾病隱喻的最根本目的是「疾病並非隱喻,而看待疾病最真誠的方式,同時也是患者對待疾病的最健康方式,是盡可能消除或抵制隱喻性思考。」
~2011.11.15
-------
Muning Chiang:你來晚了,快跟上腳步啦...
~2010.11.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