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11.14 預立醫囑

~2024.11.14

------

FB回顧有它的功能(縱使已經開始有計劃的轉移),原來我是在2022年的11月申請「預立醫囑」。當遭遇不測,遭遇癌症末期、永久昏迷、植物人、重度失智的狀況時,已經同意不再接受醫療,讓家人可以請醫院移除維生系統。

查了查衛福部的資料,「病人自主權利法」於2019年1月6日正式施行,直至今天,瞭解的人似乎不多,資訊依然是很新,但爭取病人自主權法的歷史,卻將近有40年的時間。

時間回溯到1963年,中山女高王曉民(1946-2010)遭遇車禍,變成植物人。到了1983年,年邁的父母擔心自己死後,無人繼續照顧女兒,而請願訂立安樂死的法律。王曉民的母親1996年罹癌過世,父親1999年罹癌過世,後來王曉民委託專業機構看護,於2010年過世。

故事從這裡開始……

~2024.11.14

------

知道「預立醫囑」已經好多年,終於把困惑釐清了。

1-預立醫囑並非不進行緊急醫療,遇到意外事故,醫生會盡職責,以最大的努力將人救活。但人救活之後,不見得會是完好的。它可以讓「(二)不可逆轉之昏迷」、「(三)永久性植物人狀態」的無效醫療有個盡頭,不會無止盡的延續。(在照顧觀察三到六個月之後,家屬可以請求啟動醫囑)

2-而見證人不需負擔法律責任,之所以必須要有一位親屬(二等親或配偶)擔任見證人,在於病患處於無意識的狀態下,還是得要有知道文件存在的家屬(或是關係人),請求啟動醫囑。(以目前狀況,醫院並不會主動啟動。請求者也不見得需要是見證人。)

~2022.11.14

------
~2022.11.14
------
~2021.11.14
------

平和里的手機攝影課,百年屏東公園外拍活動。
~2020.11.14
------
平和里的手機攝影課,百年屏東公園外拍活動。
部落互助托育行動聯盟

~2020.11.14

------
~2020.11.14


回顧記憶(2024.11.14)
這是一場米食文化的活動,主要的對象為社區親子,吸引小朋友認識米食文化,吃米食。主辦單位準備了好幾種顏色的糯米團,每種顏色還真的參雜相應的味道,例如黃色是地瓜味、紫色是芋頭味……之類,所以並非只用食用色素而已。

因為強調文化傳統,主辦單位準備有壽桃、乞龜……等板模,小朋友可以用喜歡的色彩,製作出五顏六色的壽桃、乞龜。但是,活動有點走鐘,小朋友更喜歡將糯米糰當黏土,開始創意組裝各種圖案。這反而帶來高潮,有的人沒有想過糯米團會坍塌,所以立體造成的創意變成史萊姆,繪畫的平面作品,又是另外一種多姿多彩。

白色粄中間有紅色條狀粄,是客家新丁粄,言下之意便是家中有新生兒(男丁),便會製作新丁粄,贈送親朋好友。類似閩南文化贈送油飯、紅蛋的習俗。食材與製作很簡單,白色湯圓與紅色湯圓的概念巨大化。
------
~2019.11.14
------

~2019.11.14 人權是普世價值

~~~~

台灣佛克斯 Taiwan Focus
#天佑香港🇭🇰
雖然今晚原本應該因為韓國輸而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但對於香港現在正在發生的悲劇實在令人難以入眠
我們可以在家裡睡在舒舒服服的床上,而這些孩子現在這個時候還膽戰心驚的在街頭上,現在甚至被抓了很有可能就回不來了,實在讓人非常的擔心跟難過
訊息海量爆炸,因此小編還是盡可能的每隔一段時間就整理正在發生的事跟網路上所收集到的訊息,希望可以讓更多人了解轉傳,希望透過訊息的傳遞能讓更多人盡可能的以有形、無形的方式幫助或聲援香港的朋友們,只希望能夠略盡棉力
資訊多為 #報導者 #攝影記者陳朗熹、#立場新聞、批踢踢八卦版、twitter蒐集而來,若有錯誤之處歡迎指正。

港大專學界晚間對魔警屠城發表嚴正聲明強調「#學生無罪,#暴政應亡」,#誓與中大共存亡
大專學界嚴正聲明表示,今日港警多次無理強攻中大校園,中大手足頑強抵抗,誓死保衛家園,當權者依舊無視學生訴求,校方更任由港警重演六四事件,聲明強調,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等決不坐視不理,誓與中大共存亡

大專學界呼籲各校同學繼續抗爭,並以一切方式支援中大同窗。學生無罪,暴政應亡

聯名發表聲明的大專學界包括:明愛專上學院及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聯合學生會、香港珠海學院學生會臨時行政委員會、香港演藝學院學生會、香港理工大學學生會、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香港科技大學學生會、香港教育大學學生會、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及專業教育學院(李惠利)學生會、香港恒生大學學生會、香港大學學生會香港公開大學學生會

中大的運動場內有情侶分別要回各自的崗位時相擁,男生向女生說了一句「不要死啊」,景象猶如生離死別,令人鼻酸:https://i.imgur.com/KLd4Lby.jpg
【爆卦】港警進攻香港各大學,下令直接射擊頭部:https://pse.is/M6NW6
【爆卦】港警進攻香港各大學,下令直接射擊頭部2:https://pse.is/MD7QQ
【爆卦】中大與港警談判 一分鐘反口硬闖校園:https://pse.is/LJX7D
港警圍攻城市大學:催淚彈狂轟宿舍,現場下令「射擊頭部」:https://pse.is/LUJB3
【爆卦】香港警方暴力對待孕婦(上救護車):https://pse.is/MB3LK
港警於中文大學狂射催淚彈 學生臉部中彈:https://pse.is/MKNJC
魔警屠城 港大專學界嚴正聲明:學生無罪:https://pse.is/L6FTY
【爆卦】香港警察準備進攻中文大學:https://pse.is/JDYBY
德國記者採訪反送中 指港警比伊斯蘭國更令人畏懼:https://pse.is/MJZKZ

備註:
這則訊息,在11:05貼文,至13:44為止(將近3小時),僅觸及20人。幾乎毫無露出。
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人會將重心轉移,改向部落格(或是建立網站)經營了。醬!









------

可以有什麼樣的創意,讓[      ]不再是鐵板一塊。(要敢調整規則,要能跳水、挖洞、彈跳、飛行,然後說服......甚至,改變價值。走在前面的人,不只具備了能力,也充滿了傻氣、勇氣)

~2019.11.14

------

~2015.11.14 風......

------
~2015.11.14
策展第一站
地點:南投縣埔里鎮/獨立書店「山里好巷」對面圍牆
時間:2015/11/17-2015/12/02

~~~
策展第二站
地點:南投縣埔里鎮/「埔里國小」對面騎樓
時間:2015/11/18-2015/12/02

~~~
策展第二站
地點:南投縣埔里鎮/「埔里國小」對面騎樓
時間:2015/11/18-2015/12/02

~2015.11.14
------

於2012上映的李安《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電影,曾經出現一座漂浮在寬廣海面,長滿各種茂密的植物,形狀如同佛陀躺臥的島嶼。白晝的島嶼呈現生機盎然的樣貌,提供豐厚的食物,擁有甜美的水源,滿足各種生物的生存需求。但是,看似烏托邦的理想環境,晚間會突然變成煉獄,成為慾望的島嶼。祂以主宰的姿態,分泌各種酸性的物質,吞噬走避不及的獵物。佛教被李安影射為反噬慾望的慾望,提醒著觀影者約束自身的慾望,時時刻刻進行反省中。

高雄市立美術館的湖面中央,也存在著一座島嶼。島嶼的土地肥沃,擁有茂密的植被,樹幹在有限的空間中紛雜矗立,各種錯雜的樹枝,甚至延伸出土地之外,遮蔽了相當的領空。鳥禽、爬蟲、昆蟲依據各自的習性,佔據了各個高低的空間,呈現極其多元的生態體系。尤其是活動力旺盛的鳥類,隨時有各種攝食、理羽、飛行、划水的畫面展演,吸引湖畔群眾的注意。

~~~

正是因為生物種類的多樣,縱使島嶼近在咫尺,岸邊也停泊著舢舨船,沒有人膽敢隨便的接近。那是一座適合遠處觀看,不適合登岸的處所。島嶼的風景,因為植物的差異,呈現明顯的季節變化。佇立在陸岸一側,隱匿在樹林中的人造月球,沒有圓、缺的變化,維持永恆滿月的形貌,讓這片土地增添了異域的氛圍,猶如法國作家安托萬•德•聖-埃克絮佩里(Antoine Marie Jean-Baptiste Roger de Saint-Exupéry)《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作品中的種種奇特星球,保持著各自的獨特,依照自己的節奏運轉。

~~~

這座島嶼不會吞噬島上的生命,但是,水中卻存在著怪獸,猶如海洋的鯊魚,狙擊水面與水下活動的生物。因為宗教的放生活動,湖泊中存有許多的魚虎,幾乎成為水域的主宰。這些外來種魚類,是這片水域潛藏的危機,祂們不僅沒有天敵,堅硬的牙齒和巨大的嘴吻,足以吞噬湖面游動的幼鳥、烏龜。魚虎隨著體型不斷的增長,成熟的鳥禽,也可能成為攻擊的對象。對於沒有飛行能力,僅能以水路進行兩岸活動的物種來說,島嶼最終的命運,將會被水中的魚虎所阻絕,在業障化身的監視下,成為一座生物孤島。

~2012.11.14

------

~2012.11.14

------

禁止餵食

位在高雄市立美術館的水畔,木質搭建的賞鴨平台出入口處,豎立著一個看似詼諧的警示圖騰。圓形的禁止標誌裡面,仿製了迪士尼小美人魚向上仰望,將手高舉的剪影,圖騰下方的立牌上寫著「禁止餵食」四個字,潛藏著種群歧視的問題。

禁止標誌之所以被設定,在於阻止某種行為,藉由行為的規範,維護區域的秩序。在這秩序與規範背後,潛藏著權力運作,致使表面看似維護秩序的「禁止」行為,成為權力行使的象徵。而在多元主體的環境中,區域的劃定依據權力分配,形成多樣的版圖,所謂的「禁止」標語,究竟是規範區域範圍之內的行為?還是規範區域範圍之外的行為?究竟是區域之外的權力集團所設定,還是區域之內的權力集團所設定?或者是不同權力集團共同協定的規章?因此,在多種族的主體意識運作下,一個單純種族圖像的「禁止」標誌,可能有多種不同的族群語境。

家喻戶曉的《安徒生童話》美人魚故事,做為一種童話寓言,操作著愛情、族群、語言等元素,象徵著慾望追尋、文化互涉、語言溝通等不如人願的悲劇。當美人魚抱持著對於異文化的好奇,嘗試游出海面,觀看人類世界,甚至拋棄了魚人的身體,以聲音做為籌碼,將尾鰭置換成為人類的雙足,追尋著可能的真愛。在無法進行語言溝通的情境下,終究無法得到愛情,投入象徵故鄉的海洋,幻化成為水中的氣泡,為故事畫下淒美的結局。

如果人魚如同人類,是真實存在的族群,而人魚故事成為兩族的共同歷史記憶,高雄美術館這個圖騰的豎立,究竟是「禁止人類接觸人魚」?還是「禁止人魚接觸人類」?究竟是人魚所設立?還是人類所設立?或者是共同約定下的結果?在種族關係的微妙糾隔中,它可能成為某種警醒,避免事件重演的標語。

~2012.11.14

-------

今天11/13(六)下午,參與了社團法人屏東縣社區大學文教發展協會「2010第六屆屏東研究研討會」一個場次的內容,主要是去聽高師大客家所吳中杰老師發表的〈屏東高樹鄉東振村、大埔村的族群混居及多語現象〉,不過卻意外看到了高師大台文所研究生黃瑛小姐發表的論文〈屏東縣牡丹鄉paljizaljizaw(巴利澤利敖群)傳統服飾的研究〉。主要研究牡丹鄉原住民傳統服飾的材質、花飾等等問題,內容很有趣。

內容提到「以物易物」的生活狀況,造成原住民服飾與客家藍衫產生混和的現象,促使服飾中使用客家藍衫的材質與部分造型,使得牡丹鄉的服飾與其他地區出現差異。不過,並未提及與客家族群交易的歷史背景。

~2010.11.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5.6

  ~20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