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4
------FB回顧有它的功能(縱使已經開始有計劃的轉移),原來我是在2022年的11月申請「預立醫囑」。當遭遇不測,遭遇癌症末期、永久昏迷、植物人、重度失智的狀況時,已經同意不再接受醫療,讓家人可以請醫院移除維生系統。
查了查衛福部的資料,「病人自主權利法」於2019年1月6日正式施行,直至今天,瞭解的人似乎不多,資訊依然是很新,但爭取病人自主權法的歷史,卻將近有40年的時間。
時間回溯到1963年,中山女高王曉民(1946-2010)遭遇車禍,變成植物人。到了1983年,年邁的父母擔心自己死後,無人繼續照顧女兒,而請願訂立安樂死的法律。王曉民的母親1996年罹癌過世,父親1999年罹癌過世,後來王曉民委託專業機構看護,於2010年過世。
故事從這裡開始……
~2024.11.14
------
知道「預立醫囑」已經好多年,終於把困惑釐清了。
1-預立醫囑並非不進行緊急醫療,遇到意外事故,醫生會盡職責,以最大的努力將人救活。但人救活之後,不見得會是完好的。它可以讓「(二)不可逆轉之昏迷」、「(三)永久性植物人狀態」的無效醫療有個盡頭,不會無止盡的延續。(在照顧觀察三到六個月之後,家屬可以請求啟動醫囑)
2-而見證人不需負擔法律責任,之所以必須要有一位親屬(二等親或配偶)擔任見證人,在於病患處於無意識的狀態下,還是得要有知道文件存在的家屬(或是關係人),請求啟動醫囑。(以目前狀況,醫院並不會主動啟動。請求者也不見得需要是見證人。)
~2022.11.14
~2019.11.14 人權是普世價值
~~~~
可以有什麼樣的創意,讓[ ]不再是鐵板一塊。(要敢調整規則,要能跳水、挖洞、彈跳、飛行,然後說服......甚至,改變價值。走在前面的人,不只具備了能力,也充滿了傻氣、勇氣)
~2019.11.14
------~2015.11.14 風......
地點:南投縣埔里鎮/「埔里國小」對面騎樓
時間:2015/11/18-2015/12/02

~~~
策展第二站
地點:南投縣埔里鎮/「埔里國小」對面騎樓
時間:2015/11/18-2015/12/02
於2012上映的李安《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電影,曾經出現一座漂浮在寬廣海面,長滿各種茂密的植物,形狀如同佛陀躺臥的島嶼。白晝的島嶼呈現生機盎然的樣貌,提供豐厚的食物,擁有甜美的水源,滿足各種生物的生存需求。但是,看似烏托邦的理想環境,晚間會突然變成煉獄,成為慾望的島嶼。祂以主宰的姿態,分泌各種酸性的物質,吞噬走避不及的獵物。佛教被李安影射為反噬慾望的慾望,提醒著觀影者約束自身的慾望,時時刻刻進行反省中。
高雄市立美術館的湖面中央,也存在著一座島嶼。島嶼的土地肥沃,擁有茂密的植被,樹幹在有限的空間中紛雜矗立,各種錯雜的樹枝,甚至延伸出土地之外,遮蔽了相當的領空。鳥禽、爬蟲、昆蟲依據各自的習性,佔據了各個高低的空間,呈現極其多元的生態體系。尤其是活動力旺盛的鳥類,隨時有各種攝食、理羽、飛行、划水的畫面展演,吸引湖畔群眾的注意。
~~~
正是因為生物種類的多樣,縱使島嶼近在咫尺,岸邊也停泊著舢舨船,沒有人膽敢隨便的接近。那是一座適合遠處觀看,不適合登岸的處所。島嶼的風景,因為植物的差異,呈現明顯的季節變化。佇立在陸岸一側,隱匿在樹林中的人造月球,沒有圓、缺的變化,維持永恆滿月的形貌,讓這片土地增添了異域的氛圍,猶如法國作家安托萬•德•聖-埃克絮佩里(Antoine Marie Jean-Baptiste Roger de Saint-Exupéry)《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作品中的種種奇特星球,保持著各自的獨特,依照自己的節奏運轉。
~~~
這座島嶼不會吞噬島上的生命,但是,水中卻存在著怪獸,猶如海洋的鯊魚,狙擊水面與水下活動的生物。因為宗教的放生活動,湖泊中存有許多的魚虎,幾乎成為水域的主宰。這些外來種魚類,是這片水域潛藏的危機,祂們不僅沒有天敵,堅硬的牙齒和巨大的嘴吻,足以吞噬湖面游動的幼鳥、烏龜。魚虎隨著體型不斷的增長,成熟的鳥禽,也可能成為攻擊的對象。對於沒有飛行能力,僅能以水路進行兩岸活動的物種來說,島嶼最終的命運,將會被水中的魚虎所阻絕,在業障化身的監視下,成為一座生物孤島。
~2012.11.14
~2012.11.14
禁止餵食
位在高雄市立美術館的水畔,木質搭建的賞鴨平台出入口處,豎立著一個看似詼諧的警示圖騰。圓形的禁止標誌裡面,仿製了迪士尼小美人魚向上仰望,將手高舉的剪影,圖騰下方的立牌上寫著「禁止餵食」四個字,潛藏著種群歧視的問題。
禁止標誌之所以被設定,在於阻止某種行為,藉由行為的規範,維護區域的秩序。在這秩序與規範背後,潛藏著權力運作,致使表面看似維護秩序的「禁止」行為,成為權力行使的象徵。而在多元主體的環境中,區域的劃定依據權力分配,形成多樣的版圖,所謂的「禁止」標語,究竟是規範區域範圍之內的行為?還是規範區域範圍之外的行為?究竟是區域之外的權力集團所設定,還是區域之內的權力集團所設定?或者是不同權力集團共同協定的規章?因此,在多種族的主體意識運作下,一個單純種族圖像的「禁止」標誌,可能有多種不同的族群語境。
家喻戶曉的《安徒生童話》美人魚故事,做為一種童話寓言,操作著愛情、族群、語言等元素,象徵著慾望追尋、文化互涉、語言溝通等不如人願的悲劇。當美人魚抱持著對於異文化的好奇,嘗試游出海面,觀看人類世界,甚至拋棄了魚人的身體,以聲音做為籌碼,將尾鰭置換成為人類的雙足,追尋著可能的真愛。在無法進行語言溝通的情境下,終究無法得到愛情,投入象徵故鄉的海洋,幻化成為水中的氣泡,為故事畫下淒美的結局。
如果人魚如同人類,是真實存在的族群,而人魚故事成為兩族的共同歷史記憶,高雄美術館這個圖騰的豎立,究竟是「禁止人類接觸人魚」?還是「禁止人魚接觸人類」?究竟是人魚所設立?還是人類所設立?或者是共同約定下的結果?在種族關係的微妙糾隔中,它可能成為某種警醒,避免事件重演的標語。
~2012.11.14
今天11/13(六)下午,參與了社團法人屏東縣社區大學文教發展協會「2010第六屆屏東研究研討會」一個場次的內容,主要是去聽高師大客家所吳中杰老師發表的〈屏東高樹鄉東振村、大埔村的族群混居及多語現象〉,不過卻意外看到了高師大台文所研究生黃瑛小姐發表的論文〈屏東縣牡丹鄉paljizaljizaw(巴利澤利敖群)傳統服飾的研究〉。主要研究牡丹鄉原住民傳統服飾的材質、花飾等等問題,內容很有趣。
內容提到「以物易物」的生活狀況,造成原住民服飾與客家藍衫產生混和的現象,促使服飾中使用客家藍衫的材質與部分造型,使得牡丹鄉的服飾與其他地區出現差異。不過,並未提及與客家族群交易的歷史背景。
~2010.11.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