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11.22 萊比錫大學線上交流


果真是見識太少,準備下午跨國際的研究生研討會論文發表,昨晚做夢都是論文。凌晨四、五點好像想到什麼,爬起來筆記。在電腦前坐了一個早上,好像也沒有什麼進展。如坐針氈的心情,無法推展進度,真的是見識太少。都要中午了……

不過,面對未知,總是讓人緊張的發抖。雖然害怕,卻又想看看到底有什麼。

~2024.11.22

------

~2023.11.22


------

就這樣有眼不識泰山,赤手拿著清朝古董「蓪草畫」。當時由廣州通商出口,而這幅圖畫,近幾年又從英國轉贈到臺灣。相框裝裱應該是之後的事,但依然時代久遠。

問題:
1-為什麼審案的圖畫會成為商品?
2-這幅畫的裝裱,似乎還會在背板上一層紙膜?
3-美術材料(不是古董😄),染過色的蓪草紙。臺灣桃竹苗有栽種。
~2023.11.22


------

原來白天長這樣

~2022.11.22

------

~2021.11.22 在多那之(donutes)東港店。

------

每天拍照分享,持續100天的攝影。(Day 7)
(2020.11.15-2021.02.28 )
#持續100天的攝影
#PictureChallenge100
#勤學服務社
#宅森林
#屏南社區大學
~2020.11.22 在大潭恐怖街。

------

2019魯凱學研討會【專題演講】

講者:林益仁 副教授(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前所長)
主題:走動、敘事與生態照顧:一段遇見原民獵人的個人旅程
時間:2019/11/22(五)10:00-11:00
地點:屏東縣長治百合部落園區(魯凱皇家學院)
~2019.11.22


魯凱學研討會11/22-23 

~2019.11.22 在長治鄉百合部落大愛園區。



------
這二十顆橘子,等於半個便當。可以吃一陣子了。
~2019.11.22

------

整理2014年的舊照片,準備2018年的新照片,預備北上參加評圖會。原來......我這麼關心社會議題啊!
然後,核電的問題吵了這麼多年,還是繼續吵,沒有反省。還[以核養綠]勒!真有創意。
猜猜這是哪裡拍的?第一個猜到的,送4*6的照片。 🙂
~2018.11.22
------
其實,養工處的施工方式,也算是種藝術行動。以安全為名的破壞,反映社會的殘缺。
~2018.11.22
------
海嘯的台語叫「海漲」,海平面長大,像水牆一樣。其實還蠻有畫面的。
海嘯(鳴)是聲音的預告,代表著海洋有些變化,海漲則是變化後的樣貌,以可見的樣貌展示。有時間的區隔,也呈現語言的智慧。
~2016.11.22
------
不知不覺,丟棄了一公斤的靈魂。
~2013.11.22
--------
妳說妳不願意看見我每星期的南北奔波,擔心我在來回五百公里的路途中,因為我的疲憊,或者因為他人的莽撞而發生意外。
我說這段路途,不會是常態,過了這個學期,便不會再這樣奔走。我不能給妳保證別人的狀況,但是我可以給妳承諾,絕不會疲勞駕駛,我已經是休息站的常客。
事實上,這一年多來的時光,國道三號也算與我培養出了情感。他讓我看見他的各種樣貌,例如今天的午後,在高雄台南路段,在沒有雲層遮蔽的天空下,他讓我看見層次豐富的綠色植被,搖曳的樹葉讓人心曠神怡;又在路過妳我所熟悉的嘉義之後,鄰近黃昏之時,原本被雲層籠罩而灰暗的天空,卻意外的露出洞口,將山巒照得一片金黃。他讓我可以用我的身體,在南北的景象、溫差中,真切的感受到日夜、天候與季節的變化。我們的感情還算不錯,他應該不會對我怎麼樣。
事實上,在這一年多的時光,我已經習慣在開車前察看輪胎的狀況,也熟悉小背包時速110的聲音和震動,不用看儀表版也能約略估計狀況。我也清楚掌握自己行車狀態下的精神與身體,我會注意行車安全,所以不用擔心。
~2012.11.22
------
呃!話說...當初只是覺得題目還算有趣,只是一時的興起,便將僅僅5頁的論文投遞到客語研討會議的徵稿中。原本就不抱持希望,但是...就在剛剛,收到了「審查通過」的通知......
這大概可以算是篇幅最小的一篇發表論文,開始有點擔憂發表當日的情景...Orz...有種五味雜陳的感受,不知道這種「有趣」的心情是否可以通過研討會的考驗。
也罷!就把自己當成「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新鮮人,硬著頭皮闖一闖了。(哈羅!「客家學院」...我來了!)
~2011.11.22
------
向日葵林中漫長彌留的死亡時間

      史鐵生(1951-2010)在〈葵林故事(下)〉曾說「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的信仰,和自由的放棄信仰(頁379)」,以向日葵花始終朝向陽光的屬性,進行人類追求信仰、堅持信仰的隱喻,鋪陳了一段遭人歧視、孤立的「叛徒」故事。而這個故事內容,也誠如史鐵生的敘事意圖,可能是那個時代的每一個人都可能經歷的遭遇。不論是堅守信仰或是放棄信仰,在那個批鬥的時代,在成為俘虜的時刻,不是面對結束生命的死亡抉擇,便是面對猶如「業風」的吹拂,進入毫無止境的身體苦痛與精神摧殘。獲得釋放與僥倖生存的俘虜,在脫離囚禁之後,便是進入漫長彌留並且充斥「歧視」、「孤獨」、「悔恨」的靈魂死亡狀態。

      因為俘虜必須說出秘密才能夠生存,而秘密會讓其他的人成為俘虜,所以從俘虜身份中生存下來的人,另外被訴諸了「叛徒」的身份。叛徒並不見得是因為放棄信仰而被孤立,而是「殃及」他人而被憎恨。石鐵生對這種「被殃及」的心裡,做了冷靜的描述「憎恨叛徒的人為什麼憎恨叛徒?主要不是因為叛徒背叛了什麼信仰。……主要是殃及。……叛徒,會使得憎恨叛徒的人也走進叛徒曾面臨的那種可怕處境(頁379)」,因此害怕「被殃及」的人群,彼此之間失去了信任,也為了讓不幸被抓的俘虜不再殃及他人,群眾開闢出孤立、嘲弄、歧視的制裁,讓俘虜進入「如果她高尚她就必須去死,如果她活著她就不再高尚,如果她死了她就不能享受幸福,如果她沒死她就只能受到懲罰(頁383)」的荒謬選擇。

      更加可怕的是,在「不再高尚」的他者眼光之下,在不再具有人群位置的社會邊緣之中,俘虜加諸於自己「貪生怕死」的道德批判,進入價值觀誖反的「悔恨」,讓「叛徒」潛入自我的存在意識中,怵目驚心的說出「我的罪孽深重,但從未懷疑當初的信仰」言論。落款於葵葉的斷片文字,在僅有六十天生命週期的植物中,讓象徵追求理性之光(啟蒙/Enlightenment)的向日葵林場域隱喻,陷入信仰追求與道德評斷截然的分離,成為誖論問題的迷思。(史鐵生(1995)《務虛筆記》台北:木馬文化,2004)

~2011.11.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5.6

  ~20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