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增強為強颱了@@!
早八的課,花了五到十分鐘,教同學看中央氣象局的資訊,提醒同學注意颱風訊息,練習看數據,不要隨便亂跑;比對剛過不久的山陀兒颱風經驗,建立氣候變化的身體感與環境觀察。才過兩小時,十點便增強為強度颱風。
嗯!……真的是很好的經驗。陽光與氣溫炙熱,天空白茫茫、無風。(高雄大寮、屏東市)
~2024.10.30
------學術倫理murmur
對學生還是有一定的包容,畢竟很多東西都還在學。在作業抄襲風波之後,播映「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的影片,並且進行說明。看見學生或茫然、或驚訝、或懷疑、或無動於衷、或恍然大悟的諸多反應,心理萬分沮喪。反應正向一點,令人欣慰的學生,似乎直到現在才知道,原來複製、貼上是抄襲;對於不以為意,而且試著提出辯駁的學生,只能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是集歷年各課程共同姑息的成果。特別讓人難過的反應是,當我說「複製貼上就是抄襲,不只是國文課程,其他課程作業也是一樣,不要再犯了」,竟然有好幾位同學不可置信的看著我。實在無話可說,也無法說什麼。
回憶在加退選之前,曾經為了處理課程狀況,特別到科系辦公室找班導師(似乎很少兼任老師會做這樣的事),不論是辦公室、電梯內,大致了解專任老師與同學們互動狀況。這兩週特別觀察同一樓層的老師們,幾乎都是低著頭進教室,低著頭離開教室,沒有與學生互動,本身也了無生氣,大致可以推測教師身份,或是課程屬性。這也才明白,為什麼有些老師會在停車場,等鐘聲快要響起,才開始往教室移動。想想自己再怎麼氣憤,還是會在走廊跟學生打招呼、說再見,問問班級活動是否順利。也算通過對事不對人的修行考驗。
單獨以抄襲事件來看,是歷來課程種下的種子,經過幾年時間成長的結果,並非全然是學生的問題。這也讓人想起碩士班的奇人奇事,當時的畢業門檻有論文發表、同學互評機制。班上有位同學用大約十篇論文,拼貼成為一篇文章,而預定的評論同學是外籍生。評論人不知所措的求助,我們倆人把所有段落完整還原,然後往上呈報。最後的結果是讓發表人重寫,而重寫的結果是,發表人很聰明的稍稍改寫,並且把抄襲文章,從參考文獻移除,順利獲得畢業門檻的積點,後來這位同學也讀了博士。
並沒有力挽狂瀾的想法,但是,大膽預測趨勢,當抄襲成為常態,作弊大概也會隨之而來。這些被動式詐欺,難保不會茁壯,成為主動式的攻擊。如此審視處境,重新閱讀〈漁父〉,漁父的觀點是局外人的說法。所謂的「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淈其泥而揚其波」,是指閉上眼睛,迎合趨勢,並無法解決愛惜羽毛的問題;他自言自語「莞爾而笑,鼓枻而去」的行為,得建立在可以全身而退的前提之下吧!(屈原是非自願的被驅逐,他有機會選擇鼓枻而去)
已知深陷泥沼,得想辦法登岸。很好奇,浸泡在這種環境的老師,如何兼顧教學與研究?把教學放生,用以維持研究能量也很辛苦吧!
~2023.10.30
------
~2022.10.30
------~2022.10.30 在麻豆區。
------
至少有八十年歷史的桌裙,原來每個桌裙都有故事。😊
~2021.10.30
------
塞船!!停在福安宮前。😊幸運的迎接兩次王船。
~2021.10.30
------
~2021.10.30 在東港東隆宮-國定民俗東港迎王。
------~2021.10.30
------
~2016.10.30 還無法稱之為作品。
------
~2016.10.30 這圓環其實很有戲劇感。
------
2016/1030/1000/埔里KFC正後方巷弄
~2016.10.30
------
2016/1030/0730/埔里
~2016.10.30
------
這條叫做「中華大排」的水溝,應該是莫拉克風災的最南端。左側的牆面被大水沖垮,花了約兩個月的時間,重新用水泥修補。仔細觀察兩側的牆面,依然可以看見材質的不同。
我家就在摩托車(紅色的線條)右轉後,約兩百公尺的地方。因為只是一樓的平房,風災當時人在高雄,對於家裡的狀況萬分緊張。當我知道屏東也災情慘重時,便竭盡所能的尋找可能暢通的路線回家。整個路途,也承擔了極大的風險。
這些水管都是海水管路,從最靠近鏡頭的水管算起,離海岸線的距離,僅僅十到二十公尺左右。這些水管並沒有全部運作,因為重重疊疊的堆砌,被壓在下面的水管出了問題,通常直接捨棄不用,重新又在上層接起新的管路。於是,它們就像珊瑚的生長一樣,新生的細胞,直接在死去的細胞上不斷的長大,然後變成現在的模樣。
早在甲殼類的病毒蔓延,導致完全無法養殖之後,現在這個地區的養殖漁業都是全海水養殖。雖然還是有地下水的使用問題,但是都是調節性的使用,以及供應民生用水而已。
所謂的調節性使用,是因為魚池中的海水會蒸發,鹽度會因此而上升,為了維持鹽度的正常,依然需要使用淡水進行調和。而這樣的淡水用水量,遠遠不如過去的使用量。(蒸發的水有多少,淡水的使用便是多少)
如果此時此刻的地層下陷,依然怪罪給養殖漁業,其實都是過去的刻板印象使然,完全忽略了這個排水溝背後的真正意義。就在這條排水溝的另一頭,便是「屏南工業區」,工業的淡水使用狀況如何,恐怕需要仔細的考察。(而這個工業區裡面,其實也有幾家素行不良的廠商,這是村莊裡眾所皆知的事)
公部門只進行地下水抽取量的總量監控,卻沒有細分其中的使用狀況。一旦又出現地層下陷議題,就將問題全部推給養殖漁業,其實都是意識型態,並沒有找出真正原因的意圖。(或者,避開可能與廠商衝撞的問題)看見這張照片,不免發牢騷。見諒了!
這片海岸是伴隨著我國中生活的海岸,幾乎每天放學,都會帶著家裡的狗,到這個地方吹風、看海、看夕陽,還會對著海浪說話(有自閉症傾向)。當初還是沙岸的時候,曾經看過「鱟」(應該是從什麼地方沖來的,只看過一兩次,約手掌大小),現在已經完全被消波塊包覆,縱使再被沖來,大概也被擋在消波塊之外,無法看見了。
~2013.10.30
------
~2013.10.30
《出社會:1990年代之後的台灣批判寫實攝影》聯展
李旭彬-《災難風景》
刻意使用傳統的技法,在黑白暗房調出柔暖的畫面,嘗試著展現出來一個形式與內容互相取笑的災難風景。驅車駛過河床上的臨時便道,搶著要運出去的農產品,依舊與汛期對抗著。鋪在崩落土石上的柏油路,除了救災車輛與當地居民之外,多了光鮮亮麗的休旅車。原來,災難也只是一個風景。
台灣的山區,因為很多的歷史因素與文化經濟的衝突,長久以來一直有許多光怪陸離的現象。而這些現象隨著地球暖化造成的氣後異常,一一的讓我們提早去面對這些現象所造成的後果-災難。
此次創作題材將針對2009年88風災受創的楠梓仙溪上游,有原住民族、觀光資源、外來經濟作物,以及民宿過度開發的問題。不採用傳統的紀實攝影方式來呈現問題,以地形地貌本身的改變與景觀來訴說土地目前的狀況。
媒材的選擇以傳統的老式木架相機,使用4”x5”的頁式底片,並以黑白方式呈現。一方面借用攝影所天生擁有的證據力,客觀的描述災難在一年之後土地呈現出來的現況;另一方面使用傳統的黑白地景攝影技法,刻意將災難本身的氛圍抽離,讓影像在乍看之下變成一禎禎安靜的風景。再加上刻意經由傳統暗房的調色技法,讓黑白影像呈現暖調的灰黃狀態,讓時間變的老舊,讓一個一年的災難顯得古老。相對於新聞炒作的嗜血畫面,以及網絡傳播的瞬時性,古典的做法延長了災難的生命,消弭了災難的恐慌。只剩下,安靜的風景。 顯示較少
------
陳伯義《莫拉克‧南沙魯》
關於本展覽乃是我在台灣經歷八八風災這場浩劫後,對於災區的影像創作。將土石流襲擊南沙魯(註1)在家屋中殘留的泥痕,以廢墟中靜物寫生的手法來表現數十分鐘的危難驚聳的災害片刻。同時也包含我在嘉義太和、來吉與高雄六龜災害勘查(註2)時的作品,將改變台灣的歷史災難史實詩化,透過這樣無助的沈默訴說這個巨大的創傷記憶。
註1:南沙魯部落是位於高雄市那瑪夏區,在2010年八月九日午後兩點於部落旁的那托爾薩溪發生嚴重土石流災情,土石流流出之大範圍扇狀地甚至阻斷旗山溪本流,同時也造成南沙魯里嚴重的破壞,南沙魯部落在莫拉克期間有近三分之二遭土砂淤埋,同時造成10人死亡、32人失蹤。
註2:我本身是從事水利及海洋工程的研究。在風災過後,所上的師長及同學都投入災害現場的勘查,而我則是從2009年9月開始勘查嘉義太和、高雄六龜、屏東來義,直到2010年的3月才進入最嚴重的小林及那瑪夏。
~201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