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9
------~2024.10.29 星巴克中正自強門市(高雄捷運前金站)
------~2023.10.29 在駁二藝術特區大港橋。
------
原本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旗津班「用好奇的眼睛重新開始」課程,就有規劃11月,去高雄市立美術館看「人類世」的展覽(已經預約導覽)。
後來,發現10月29日(週日)高美館的演講,與課程主題相符合,原想把今天的課程改為戶外教學,但是就行政部門而言,考量課程管理,有點為難。
老師任性的想聽,所以詳細介紹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人類世的概念,引起同學興趣、「溝幕」同學出遊……然後,停課一週,大家一起去聽演講。😄不算上課,卻依然聚在一起。
~2023.10.29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潛行攝影計畫》講座──於總爺藝文中心。
~2022.10.29
~2018.10.29 哥倆好......
------
雖然紙本載具遲早會消失,但是,對於仍然具備記載智慧,傳遞知識的書籍來說,已然還原成純粹的紙材,會不會太悲傷了些。
這件作品,應該是高雄市總圖滿意的裝置藝術,卻充滿知識的破壞,跟圖書館的功能與意義很衝突。是表達諷刺的意思嗎?
~2017.10.29
------
~2016.10.29 分享會前的舒壓。
萬聖節小老闆市集。校長兼撞鐘。要顧攤位還要表演,很忙很忙很忙。
~2016.10.29
2016/1029/0600/埔里/霧霾混雜的尷尬
藏匿在角落的藝術:籃城巷弄中的影像實驗|鄭大衛
對於生活環境的景物,乃至於景物的種種轉變,稱之為「住民」或「居民」的群眾,通常有幾種型態。一種是對周遭環境的視若無睹,縱使每天遊走在街頭巷尾,處理各種瑣碎雜事,日常幾乎身處其中,卻不曾定下腳步,駐足欣賞生活中的景觀。一種是對生活習慣的若有似無,對於事物的變化,彷彿有些印象,記憶中始終存在著殘影,好像熟悉某種聲響或氣味,卻又說不上來的模模糊糊。一種是對自身經驗的瞭如指掌,對於關注的焦點,始終保持著新鮮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可以看見常人所忽視的人事或物件,鉅細靡遺的敘述各種細節變化。這種對生活環境瞭如指掌的型態,可能關注的對象極為細微,微弱得不足以特別提起,也有可能極其特殊,純粹是個人興趣使然下的發現。但是這些微不足道的、特殊興趣的種種觀點,卻可能觸發其他住民或居民的生活感受,開始看見生活中的景物變化,增加了感知環境的動力。角落藝術的存在,讓觸動成為可能,拉近了個人與他人的距離,也改變了群眾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在2013年的年底,有位在埔里鎮工作,於籃城里租屋的青年,因為參與了社區資源調查的活動,學習了身體五感的知覺方式,讓自身浸營於住所周邊的環境中,利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方式,徒步於籃城巷弄中,感受紅磚牆的古樸氛圍。在試圖重合生命經驗與地方記憶的過程中,發現紅磚牆對於歷史的不可替代性,尤其是曾經歷經1999年九二一地震的災區來說,大規模的重建變革,過去的街景已經不復存在。在新式的建築叢林裡,巷弄中斷續出現的紅磚牆,固然呈現頹圮、斷裂、傾倒的樣貌,但是它們的存在,依然微弱而堅實的揭示了曾經的景象。
為了紀錄這些殘存的牆面,在不懂建築術語的狀態下,這位青年用自己的身高做為標準,發明的「與肩高」、「齊眉高」、「額頭高」的個人術語,為每一個片段的牆面註記。並且邀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的幾個朋友,用影像拍攝的方式,捕捉籃城巷弄中的風景。而活動過程意外引起社區學童的興趣,甚至加入拍攝的行列,消解了青年們對於社區的陌生感。不僅遊走於各個孩童的私密路徑,進入了許久無人使用的廢墟,甚至將路邊的各種花卉盆栽,當成玩具一般把玩,也認識各個住家門前瘋狂吠叫的狗,在呼喊牠們的名字之後,逐一的停止警戒。兒童們的生活日常與環境想像,更為不起眼的巷弄增加了童稚氛圍,讓巷弄不再是單純的空間,每一個可見的對象,彷彿開始有了它自己的名字。於是,在這兩次活動的觸發下,策劃了農曆年節的角落藝術展。意圖以當時遊走的巷弄,做為展示影像的場地,將創作的照片吊掛在紅磚牆上,讓經過這個空間的人群,可以感受到青年們與孩童們所看見的地方風景。
原本只是呈現個人經驗的攝影展,卻也意外的成為行動藝術。社區居民紛紛同意在自家外側的牆面上,吊掛關於自家的景象畫面,有了良性的互動關係;社區學童也自願進行影展的吊掛作業,不僅幫忙整理照片,還進行選址的工作。他們有限的身高促成了獨特的景觀,在能力所及的狀態下,於高高低低的磚牆上,掛上高高低低的照片。有些照片的高度,符合孩童身高的視野,卻讓成年人必須彎腰才能夠詳細的觀看。有些照片固然符合成年人的高度,但是吊掛在花盆或土堆附近的照片,卻也將孩童們努力的痕跡暴露無遺,彷彿可以看見孩童們踏在這些充當階梯的物件上,嘗試將照片吊掛得更高的景象。另外,相框還會因為風的吹拂而旋轉、纏繞,偶而會被翻面,淘氣的以黑色的背版面對觀眾,讓觀者不得不出手翻轉相框,才能看見相片的景致,成為互動式的展示。相框擺設的位置與變化,因為豐富的參與過程以及環境因素,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照片陳列,相片與巷弄的關係,甚至相框與人際的關係,儼然成為角落藝術的另外一種風景,超脫了相框中的影像,讓整個巷弄都成為藝術。
這個角落藝術展,獲得許多的回饋與支持。不僅在農曆年節期間,提供了休閒遊憩的所在,讓許多返鄉的民眾,看見暫居埔里的住民與社區兒童的籃城。影像展也讓活動於村莊巷弄的住民減緩了腳步,觀看兒童高度視野下的街景,觀看平時不常注意的景象。角落藝術也提供了許多的話題,讓村莊的人際開始變得不同。這項策展活動僅僅只是突發性的嘗試,卻獲得許多深刻的回響,所以願意將這樣的經驗分享,撰寫成這篇文章,提供給有意策劃相關計畫的社區或團體參考。
~2014.10.29
------
今天處理同學們的團體作業,雖然個個都需要稍做修改,但是品質已經超乎預期。尤其看見「旅行札記」的影片與照片,更是覺得他們玩瘋了。這種快樂寫作業的感覺,其實真的不錯。十八歲的年紀總是充滿著活力,擁有各種熱情與創意。
最近連串的專科照片,也差不多是十八歲的年紀。影像喚醒了過去青春年少,卻也在面對著那早已經逝去年歲中,明白種種生命歷程,最終都將成為回憶的事實。而時間的一去不返,讓人更加想要積極的迎向未來。真心祝福老同學們生活安好,也期待著眼前這群十八歲青年,持續不斷的成長,朝向自己的目標邁進。
~2013.10.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