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婪無止無盡,兩個已經年過七十歲,軍公教身份退休長輩,莫約十年前,在她們的父親住院時,在已經聘請看護的狀況下,到醫院探望自己臥床的父親,曾提出領鐘點費的需求。沒有倫理、舔不知恥,讓人歎為觀止。現在老宅終於要賣了,當初老人家已經交代託付的事,想要伸手瓜分。並不是沒有經驗,原本就可以預想得到狀況。在更早之前,祖母臥床、過世的那段期間,便曾經歷過。但,事情再次發生,還是會讓人冒火。人到底可以多貪婪?!
因為憤怒點燃起寫論文的動力,用閱讀和思辨熄火,不知道算不算是特殊。這種經驗或許可以提供幫助,理解佛學究竟在處理什麼樣的問題。
~2024.10.26
------
有趣的比對
~2024.10.26
------雖然將FB視為自語喃喃的處所,卻也不自覺的意識到按「讚」 的狀況,逐漸期盼他人關注的心理並不健康。
想起大學同學芳將FB當成日記,用一律不公開的方式,成為私人專屬的網頁,才想到還有「只限本人」的功能。或許,這可以省去尋找合用「記事本」APP的時間吧!原本嘗試用e-mail的草稿介面,打字很合用,只是不適合放照片。
備註:雖然是自語喃喃的處所,用普遍有人使用的「日日安好」當網誌名稱,連自己都Google不到,但偶而還是會有點閱突然增加的狀況,也不知道是如何搜尋的。既開放有私密,既私密又開放吧!
~2024.10.26
------~2021.10.26 在中興湖。
------
~2018.10.26 大腦
------
~2018.10.26 燈會啊......
------
(OS. 忘記為什麼2015年會分享這麼遙遠的講座訊息。可能和2014年太陽花學運有關吧!2024.10.26)
芭樂人類學、巷仔口社會學、歷史學柑仔店、菜市場政治學、公醫時代……這些學術性共筆網站紛紛成立。他們為什麼願意犧牲寫論文、累積點數的精力,只為了能對社會發聲?
他們的論述改變了什麼?或者他們自己也被改變了?學術研究的視角可以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公民社會提出什麼樣的洞見?
三位學術共筆部落格主編將跟我們一起把「再會吧,公共人」召喚回來。
+++ 人類學看見的當代社會系列講座 +++ part3 +++
『當學術遇上公共性』
主持|黃秀如(左岸文化總編輯)
講者|〔芭樂人類學〕郭佩宜(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巷仔口社會學〕王宏仁(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歷史柑仔店〕花亦芬(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時間|10/30(五),晚上7:00
地點|永樂座台大店(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83巷21弄6號)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52346901491709/
~2015.10.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