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10.20 杜甫〈旅夜書懷〉

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 匆匆度過美好的「攝影觀點」課程,為期六週的規劃,轉眼已經過了四週。準備策展了。😊

~2024.10.20


------

在週三「閱讀與寫作」講述杜甫〈旅夜書懷〉「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時,有同學意外的發問,很認真的說:「為什麼懷才不遇的才,不是有錢的財?」

倒也沒有太多的時間差,便從詞彙語義的角度回覆「 如果「懷才不遇」的意思是有才能卻沒有地方發揮,那「懷財不遇」不就是有錢卻沒地方花的意思了嗎?」。

仔細想想,教職責任框限了其他可能的答案,或是其他的解題方式。應該問問同學的想法,別太快回應,總感覺好像問題中有別的問題。(同學主動提問是難得的事,應該用申論題的態度來回答才對)

備註:被後世名為詩史的杜甫,竟然是餓死的,算是名副其實的末路。如果餓了近十天,縱使明知道食物壞掉,也會顧不得後果的吞下肚吧!

~2024.10.20

------

在國文備課時,偶爾上期刊論文網(CEPS)逛逛,會有意外的發現。

才剛教完文言文的〈漁父 〉,緊接著是白話文的簡媜〈水證據:給河流 〉。在一篇林念慈碩士研究生發表的研討會論文〈台灣現代女性散文中「父親」意涵的改變 〉中,看見「簡媜〈漁父 〉」的字串,簡媜用以悼念僅僅十三年緣分的父親。眼睛為之一亮。

得要找找原文出處《只緣身在此山中》(1986),應該會是不錯的課程串接吧!

備註:這週要交閱讀心得,結果都星期五凌晨了,兩個班只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繳交。堪憂堪憂!

~2023.10.20

------

~2021.10.20



------

~2019.10.20 在大和頓物所、竹田驛站


------

柏原祥:

幾天前接到暨大的邀約,至基礎攝影工作坊通識課程授課,題目是「怎樣拍出有故事的照片」,我用了大約50張相片作為範例說明,同學問到,為什麼拍不出有fu的紀實照片,我想了一下,問了,「你是不是想把照片拍得很美很有藝術性?」

我的答案是,如果你把藝術性先擺在前頭考量,你一定是這麼想著,要用什麼角度拍、怎麼構圖最有美感、最有張力,會像很多攝影協會外拍活動,在被攝對象前卡位走來走去,指導POSE,最後達成「你要的樣子」,可是故事性沒了,fu也不見了。

紀實攝影能做的,是專注與等待,如果願意傾聽與同理,自然知道什麼時刻,是自然流露的瞬間,於是你只要專注那個點,站在那裡等待,內心被觸動,按下快門。

不是說紀實攝影不能求美,而是「真」沒到位,再怎麼美也是假假的,舉起相機前一刻你是怎麼想的呢?是「我想把畫面拍漂亮」,還是「這畫面真漂亮我想拍」,決定了照片能否有共鳴、能不能從照片說故事。

~2015.10.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5.6

  ~20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