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新聞播報台灣低薪薪資為31,000,心裏很難過。從事教職,在大學兼課工作十多年(私校並未調薪,鐘點費575。正常的講師費應該是755),直到近兩年,有賴於社大的課程增加(鐘點費800),才勉強跟上基本薪資(27,470)。但今年基本薪資調薪後(28,590),又落後基本薪資了。可笑的是,領基本薪資的人,都是低於低薪的狀態下,慢慢往上爬。更遑論四處兼課的人,必須從更低的位置,往基本薪資爬。
實在不鼓勵就讀博士班,不要寄望領薪水做研究,應該是顛倒過來,利用有實際產能的研究賺錢,別人才會出錢聘請。有固定工作之後,行有餘力,有興趣再慢慢讀。
~2024.10.18
預計以一年的時間,將FB的回顧,全部轉移到部落格,無非是想要向自己道別。意外發現收入雖然不如意,精神生活卻很精彩。
不過,生命再如何的精彩,生活是現實的,時間也是現實的,身體會衰敗,端看精神力量的支撐,還是可以預想自我了斷的結局。就看何時可以改善處境,藉以填補體力的消退。就像退休金的制度,支持無法勞動的身體,維持基本的生活。
-------
在金玉堂買了一個廢物:🎃南瓜迴力車(25元)。
~2024.10.18
------金鐘獎 Golden Bell Awards
終於病情好轉,趕在10月22日撤展前,到臺北市立美術館看「一一重構楊德昌」特展了。從屏東市風塵僕僕到臺北圓山,雖說高鐵方便,成本頗高。
各展間仔細慢慢看,待到閉館的人,還真不少,喜歡電影的人很多。
~2023.10.18
與文史工作者(蔡誌山)藝術家(葉亭君)聊聊「尋找東港的顏色與味道」,如果藝術季在東港,那會是什麼樣子⋯⋯
然後,接下來,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戶外參訪。😊
然後,接下來……要專心寫論文了😄
先前投稿的,兩份匿名審查都不是退稿,就表示已經踩到門檻了(修改後再審,那就修改後繼續😊)。正在進行的,都覺得有些還可以的想法。繼續挑戰核心期刊。
~2022.10.18
------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災後重建遷村部落的空間與社會支持」
第一單元(10/18早上/10:00-12:00)
災後重建遷村部落的空間與社會支持:從禮納里部落的抗爭談起
近日禮納里部落發起空間抗爭事件,該怎麼理解當中涉及的原住民族權利與法律衝突?「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邀請各界專家學者與董事,分就部落現況、法律見解、產業發展等面向,進行線上論壇。
第二單元(10/18下午/14:00-16:00)
災後重建結束了嗎?再談遷村部落的空間與社會支持
災後重建遷居永久屋,就完成重建?延伸上午的論壇,下午將以災後重建持續面臨的土地規劃、文化支持與觀光發展,邀請各界專家學者與會對談。
10/18「 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粉專線上直播。
早上/10:00-12:00
下午/14:00-16:00
~2020.10.18
------搭配遊行活動,在地方人文空間的「屏東影像月」,也來安排空污的紀錄片、攝影作品的單元吧!
高雄反空汙大遊行(11/11, 13:00)
中央公園站
南部反空污大聯盟
脫口罩!找藍天影像行動計劃
~2018.10.18
【請大家一起來參加遊行!】
高雄被台電興達、大林燃煤發電廠、仁武大社石化工業區、林園石化工業區、臨海工業區包圍,區內鋼鐵、金屬、石化、電力、造船及化學等重工業日夜運作,揮發性有機物、戴奧辛、粉塵、PM2.5等工廠排放汙染,使高雄市區250萬人口陷入大量工業汙染風險中,北屏東50萬人也受到影響。
高雄六都空氣最差 市民平均餘命最短 市長候選人最不重視
被工廠包圍的高雄,一年有197天PM2.5濃度超標,高雄市平均餘命為六都最低,只有78.9歲。但市長候選人陳其邁只說選上會要求中鋼、台電改善,卻沒有時程,另一位候選人韓國瑜去年雖簽署反空污連署書,但並未提出具體作法,因此我們要求:
一、比照臺中市,高市府立即訂定生煤管制自治條例,限定發電廠、石化廠、鋼鐵廠生煤使用量
二、國營事業占工廠汙染55%,且台電、中鋼、中油每年獲利400~500億,應帶頭減汙:
(一)台電興達燃煤電廠11/30生煤許可到期,立即除役,改天然氣。
(二)高雄市政府核予大林電廠、中油大林廠、中鋼生煤使用量應自108年起減煤20%。
(三)中鋼應於109年前壓煉製程改為天然氣,煉焦爐焠火塔溼式改乾式、煤礦砂堆置場室內貯存。
(四)反對中油曄揚設廠,每年生產18萬噸的異壬醇及2.1萬噸丁烯三聚物有害物質。
三、立即修正空污法,刪除移動汙染抵換固定汙染條文
【發起團體】南部反空汙大聯盟:台灣要健康婆婆媽媽團協會、屏東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高雄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增加中)
------
PO幾張工作坊活動的感覺(開始與結束)。希望參與工作坊的朋友們,都能夠收穫滿滿。
~2015.10.18
~2015.10.18
2015年埔里無車日,主題為:讓路自由,暢快呼吸。
邁入第三年。
在會場上,與一群環保先進們聊到埔里近年發展的環境運動以及我在埔里的觀察。埔里這幾年有許多議題:友善交通、宜居城鎮、PM2.5。其中一位提出他的見解,他認為應該收攏火力針對單一議題進行密集強攻,這樣子最有效率。
我回應,埔里的環境問題在於群眾觀念未轉變;帶入進步的思想,動念起身,才是扭轉的關鍵。
這位先進回答,改變觀念要花二十年,太漫長。
我笑笑說:太好了,還剩十七年。我的伙伴們應該會很開心,大家已經努力了三年。
三年的活動,我用同一台相機、鏡頭,同一種取景方式紀錄上臺宣誓的對象。我在乎上臺說出願望的人是哪些人。越是平凡,就讓人覺得真實、有希望。
特別感謝今年活動,可以讓我和學生們進入到無車日的活動拍攝照片。
希望第十年,這台舊相機依然能拍出照片。
------~2015.10.18 埔里無車日(攝影工作坊外拍)
如果先鋒派寫作是一種心裡空間與時間的生命實踐,是一種以寫作型態呈現的行為藝術,這種不斷重複的幻想、妄想、瘋狂,最終將成為「以身殉道」的末路。那麼先鋒「小說」作家對於「話語」的操作,藉由「戲仿」的寫作「反諷」時代,顯然背離了先鋒派之所以成為先鋒的約定。
使用小說做為操作文類的作家,以極度理性的態度處理語言、題材,結構戲仿、反諷話語的手法充斥作品,那麼小說家的意圖就不再是創傷的療癒,而是傷痕的揭露。如此,便排除了感性(非理性)心裡運作的可能。
依照這樣的思考進路,黃錦樹老師「反諷的主體是否為理性主體?」這樣的提問,在「反諷」與「非理性主體」的關係問題,便可以不攻自破。可是,我卻又不得不多疑的追問與思考,黃老師這樣的提問,究竟是教學上的閱讀導引?還是真的存在這一層面的問題可以討論呢?
楊小濱(2009)《中國後現代:先鋒小說中的精神創傷與反諷》台北:中研院文哲所
~2011.10.18
------
「反諷」與「創傷」擁有聚焦的可能嗎?創傷與反諷都可以是一種寫作的意圖,但是在寫作心理上,似乎存在不同的立場。這是課堂上不敢提出的笨問題。
創傷的書寫比較接近感性的層面,作者可能必須直接面對傷痕,不論這個傷痕存在自身或是他者。在面對傷痕之後,當然作者也可以(可能)進行自我解嘲式(反諷)的療癒意圖,藉由詼諧的角度重新看待傷口。這種類型的反諷,建立在內省的感性觀點。
但是,當反諷心理與話語操弄相互接觸,並且大量的進行結構性的編排,作家的理性層面便遠遠凌駕在感性之上,創傷在技巧中成為操弄的對象。這種截然脫離傷口、俯視創傷的角度,讓感性的意圖蕩然無存。
於是,感性、理性的書寫立場,小說家的寫作意識(意圖),可能成為創傷、反諷分道揚鑣的指標,造成交集的消失。這道鴻溝的解除,在楊小濱(2009)《中國後現代:先鋒小說中的精神創傷與反諷》選錄的材料中,恐怕難以找尋。
~2011.10.18
------
~2008.10.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