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10.19 金鐘獎《有生之年》

2024金鐘獎最後四個獎,男主角獎、女主角獎、導演獎、節目獎由《有生之年》獨得!(共12集,每集60分鐘)

嗯!有點多……找時間看看。🤔

~2024.10.19




------

2024「第59屆金鐘獎」特別貢獻獎黃柏雄(1984-2022)因為公安意外而身亡,夫人楊斯羽代為領獎。得獎感言提醒影視工作者要記得家人,並且對工作環境、資方,以及工作態度提出控訴,認為工作人員要勇敢對不合理的環境提出抗議,大概會是本屆金鐘所提出的最大省思吧!

———

YouTube

楊斯羽感言

———

「公視新聞網」〈金鐘59/特別貢獻獎梁修身演而優則導 黃柏雄拍攝意外身亡喚影視工安意識〉

發布時間:2024-09-12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14435/amp

~2024.10.19
------

東港迎王祭典期間,鎮內UBike停用。今天下午,屏東市屏東公園嘉年華活動,環球影城、警察局週邊UBike停用(不知道公園內如何)。對屏東來說,UBike似乎只是流行的東西,並沒有友善交通、綠色城市的概念。寧可讓摩托車、汽車亂竄,然後阻止⋯⋯murmur

~2024.10.19

------

補2024.10.12手語課戶外教學,欣賞曉劇場《魚・貓》共融劇場演出心得。既然看著論文發呆,還是寫寫東西,比較不浪費時間。

黃春明(1935-)短篇小說〈溺死一隻老貓〉是黃春明鄉土寫實階段代表作之一,首次發表於民國56年(1967)7月《文季》第四期。故事主角阿盛伯為了維護家鄉的清泉水脈,避免被水泥游泳池的工程破壞,號招村民開會,抗議先斬後奏的行政流程,想盡辦法向地方首長陳情。在耗盡一切心神氣力之後,依然無力回天。阿盛伯感嘆於游泳池完成之後,村民迅速接受了現代化工程,仿若過去的堅持與抗爭毫無意義,最終裸身自殺,溺死在游泳池中。年紀32歲,正值壯年的黃春明,在〈溺死一隻老貓〉故事中,批判現代化的暴力,他不避諱用犀利的、尖銳的、暴力的情節安排,以死亡衝撞鄉土的被迫變遷。以此閱讀故事主角阿盛伯的結局安排,可以想見黃春明引用「死狗吊樹頭、死貓放水流」的俗諺,暗指捍衛鄉土的高齡者,猶如被時代拋棄的老貓,不僅面對身體與精神的衰敗,社會地位的逐漸退場,連生命消逝與出殯儀式都猶如「船過水無痕」般,輕輕流過,幾乎未能在地方留下痕跡。這則短篇故事,後來被鍾伯淵編導為《魚・貓》劇目的第二則故事〈貓〉,劇團「曉劇場」以共融劇場的形式,聘雇聾人演員擔任阿盛伯的角色,於2016年首演。以無聲的手語參與故事,反而呈現鄉土無力面對變化的無奈。尤其在阿盛伯溺斃於游泳池的高潮之後,當聾人演員用手語描述後續的發展(實際上是出殯的情節),導演刻意不進行任何翻譯,讓讀者感受情境的策略,寂靜無聲的陌生語言,反而有或是沈澱心情、或是浸潤故事的效果。這種溫柔處理死亡的方式,或許是黃春明意想不到的形式吧!

極短篇小說〈魚〉撰寫於〈溺死一隻老貓〉之後,首次發表於1969年3月23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第10版,當時黃春明的年紀34歲。相對於〈溺死一隻老貓〉的衝突,〈魚〉反而描述山村農家生活的困苦。隔代教養是農村的普遍現象,黃春明以祖孫相互體貼的情懷,描繪出祖父對孫子外出、拜師學藝的想望。他以傳統男性的語彙,一方面鼓勵孫子刻苦勤學,一方面又捨不得孫子吃苦委屈,傳遞祖父的心理狀態。孫子也深知祖父的期待,在他學成、出師,領取第一份工資之後,便是心繫祖父,想要趕快回鄉。為了滿足祖父居住在山林,難得吃魚的想望。特地買了一隻鰹魚,卻在興奮地趕回家的路途中,不小心掉落、遺失在道路上。當他回程尋覓時,發現昂貴的鰹魚已經被車子壓扁,在落寞的回家之後,開展了另一種惺惺相惜的不捨。失去而不復得的鰹魚,是故事的敘事核心,鍾伯淵在《魚・貓》的第一則故事〈魚〉,以巨大的布幕,從舞台上垂掛而下,轟隆巨響做為結尾。畫面是一尾魚的魚拓,象徵那尾壓扁而不能食用鰹魚,以巨大的視覺衝擊,引領讀者進入困苦生活的無奈情境。

相對於黃春明三十多歲時期〈魚〉、〈溺死一隻老貓〉的故事架構,步入知天命的五十歲年紀,同樣描繪土地開發,以及親子情節的〈放生〉,對在地鄉親有了更多的溫柔。短篇小說〈放生〉發表於1987年9月12-15日《聯合報。聯合副刊》第8版,當時黃春明年紀52歲。故事描繪因為捍衛家鄉,拒絕土地開發,忍不住毆打袒護廠商的官僚,而被捕入獄的文通。在出獄之前,他的父親想起文通小時候,因為不小放走了一隻田間野鳥(田車仔),在他身邊哭鬧。處於忙者處理母豬難產的狀態下,抬手推開孩童文通時,不小心將文通的手弄脫臼,焦急地放棄母豬,緊急將文通送醫的回憶。這段記憶早已經被文通所遺忘,父親依然特地捕捉了野鳥田車仔,準備迎接兒子的歸來。父親遲遲未見文通回家,最終放走了野鳥。黃春明安排文通出現家門,一段父子的對話做為故事結尾:「我捉到田車仔了」,「我看到你放了田車仔了」,「你早一點進來,我就不會把田車仔放走」。黃春明所描繪的父親形象,依然未離傳統男性以行動代替言語的性格,耐人尋味的是,相對於〈溺死一隻老貓〉抗爭者阿盛伯的死亡,〈魚〉拿起扁擔痛心打孫子的祖父,〈放生〉抗爭者文通的出獄,以及父親溫柔的等待,年過五十歲的黃春明對鄉土多了更多的溫柔。故事中的動物意象,也從被現代機具壓扁的鰹魚,轉為放生野鳥,象徵著親子關係的和解與重生。現代化的趨勢無法逆轉,土地開發的抗爭無法終止,但在激情的抗爭背後,有著名之為「家」的所在,擁抱著歸人返鄉。

~2024.10.19

------

~2023.10.19 慈鳳宮「金真禮斗大法會」農曆九月初五到初九



------

傅偉勳(1933-1996)於1991年診斷出淋巴癌後,在1994年(62歲)撰寫的文章段落。

「再就大乘菩薩道的日日奮勉一點說,努力於勝義諦在世俗諦當中的逐漸落實成就,對於不先自求涅槃成佛的菩薩而言,即不外是涅槃的日日顯現,蓋因除了生死之外別無涅槃之故。我們甚至可以說,忘卻涅盤、不求涅槃才是原本真實的涅槃深意,蓋因所謂涅槃即不外是無得無失、自然法爾之故。正因如此,現代佛教徒應該誓願只作菩薩,不必刻意去證悟成佛。也就是說,菩薩「日日新,又日新」的修證一如生命歷程所表現的世俗諦即是勝義諦的落實成就,能否落實成就,乃是大乘勝義諦的嚴格考驗。」(收錄於傅偉勳《生命的學問》,頁54-55)

~2023.10.19

------

~2021.10.19

------

~2021.10.19 在東港下頭角宋江陣練武場。

------

~2021.10.19 在東港聖德宮。

------

~2021.10.19 在東港鎮。

------

南方影展(2020.11.06-13)

Giloo紀實影音 做全影展線上放映

南方影展官網:http://festival.south.org.tw/film-2020.html

Giloo紀實影音網址:https://giloo.ist/

~2020.10.19

------

高雄電影節 Kaohsiung Film Festival

(台灣)蔡明亮(2005)《天邊一朵雲》(The Wayward Cloud)

(美國)Gille KLABIN(2019)《魔藥幻浪》(The Wave)

~2020.10.19


------
德國公視SWR攜手歐洲多國跨國合製《我們的勇敢時刻》
公視+連結網址:https://lihi1.com/I6fcB
小安的勇氣(1938/39),德國
航向自由(1940),挪威
我家的秘密客(1942),法國
空襲來臨時(1941),蘇格蘭
高牆下的孩子(1942),波蘭
家人在哪裡?(1942/43),蘇聯
菜鳥兵的抉擇(1945),德國
我不會忘記你(1944/45),捷克
#公視+
#台灣國際兒童影展
~2020.10.19
------
~2019.10.19 在勝利星村 V.I.P Zone 。




------
~2019.10.19 在大和旅社。

------

~2015.10.19 大衛老師領軍實拍埔里無車日

------

前天基礎攝影課程工作坊的休息片斷,我和鄭中信老師聊到最近教學上的問題:大學的學習過程中,讓人深刻記得的是理論知識還是學習經驗?

從我們兩人的討論,偏向於會讓人難忘的是很有感覺的學習經驗,例如老師的上課方式、有特色的環境、和伙伴一起做過事情的感動。

例如我一直記得九二一地震後的學習經驗、老師們對學生的期望、老師們做學問的態度。

至於單一課程所教授的知識內容,就如同老師們講過的笑話,多半都已經忘了。

忘記的原因就純粹忘了,或者是知識被更新。知識內容相形於學習經驗反而顯得不是那麼生動。

這三年多來,在暨大執行社會參與式課程,讓幾位老師不斷反省教學應該是什麼、可以變成什麼。

在現實的困難中摸索方向,嘗試改變既定的每學期十八周的教學安排。

包括運用課程工作坊、社區講堂、田野調查等方式,大量讓學生們密集地接觸水沙連區域發生的真實公共議題。

感謝暨大通識教育中心總在教學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幫助。

我們透過社會參與式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走進真實社會結構、反思和團體討論、設計和提出行動方案。

我們給予學生的是深刻的學習經驗,知識內容只是輔助思辨的材料。

社區的伙伴總是很友善地接納想要學習的師生們,真誠地提出在地的觀點和技術。

大學和社區一點一滴營造出學習共同體的氛圍。

昨天是埔里無車日的活動,我和鄭中信老師把基礎攝影工作坊的課程學生帶進現場,學習拍攝。

學生說這是他們第一次參與遊行、社會運動,現場的變化快速,拍出自己滿意的作品變得很不容易。

學生說現場很熱鬧,跟他想像中的埔里有很大的不同。

學生說他一直很關注南安路移樹的議題,今天又認識更多有共同想法的人,收穫很多。

學生說他之後會多想一想埔里友善路權的問題,因為他曾經因為坑洞而摔車,想必有更多人也像他這樣。

學生說他沒想過會跑來拍照,但現場的氣氛讓他想要多認識這項活動的意義。

讓學生走入社會,打開他們的視野,觀察到自我的不足,激發學習興趣,這是社會參與式學習的敲門磚。

除了工作坊的學生之外,現場還有一大批的暨大社工系學生,他們是我的學弟妹,也是黃彥宜老師的學生。

黃彥宜老師這學期採取社參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們參與反空污的議題,投入行動。

大一、大二的學生們,配合街頭大型人偶劇,在大太陽下表達訴求。

和埔里眾多NPO團體一起牽手上街頭,用熱鬧的鼓聲和表演,取代抗議和靜坐。

一路上,成功吸引許多的埔里鎮民的目光;鎮民仔細看著剛拿到的傳單,想一想自身處境。

學生們在參與的過程中,逐漸豐厚他門的學習經驗,成為他們能回憶的生命資產。

很感謝埔里的伙伴們,總願意伸出雙手,創造許多合作學習的機會。

除了課程學生之外,現場也有自願來幫忙和參與的社工系學弟妹,碩士班和學士班都有。

他們不是因為修課才出現在這裡,而是更有社會行動力的一群。

我心裡想,全校都應傾全力去思考如何讓大學老師教出更有社會關懷的學生,而不再自限於評鑑和升等。

從自身所處的地域公共議題開始,探索地方轉化為學習的養份,那麼,未來大學的改革方向就會更具體浮現出來。

~2015.10.19

------

政治意識型態歷史的文學定義

      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在其《文學理論導讀(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著作中,一再使用辯證的手法,翻轉現象學、詮釋學、接受理論、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心裡分析等各類型的文學理論,藉以指出各種理論的建立,無法通過邏輯推演的考驗,因而否定各個理論的論述價值。在各章節的不斷悖論之中,作者「意圖謬誤」的操作之下,讓讀者陷入迷失方向的困境。全書關於理論的論述過程中,看不清作者的立場,也看不見作者建構的文學架構(實際上作者並不打算建構理論,僅僅陷入思辨謬誤中)。

      直到最後一章〈結論:政治批評〉才闡明作者對「文學文本」與「文學理論」的觀點,指出文本與理論「虛幻」的存在本質。他這樣說道「文學理論如果自身牽連過廣,即是等於主張它自身不存在。我認為,這正是文學理論可能做到的最佳結果。首先承認文學乃是幻覺,一路依邏輯推論,最後一步即是承認文學理論也是幻覺(p254)」,在「文學理論的自身不存在」與「文學乃是幻覺」的觀點下,文本與理論都不足以成為得以正視的主體,任何以「肯定文學主體」為前提的論述,都不能夠成立。這種沒有主體的存在,讓整個文學體系陷入虛無,雖然作者以「現代文學理論史是我們當代政治意識型態歷史的一部份」、「文學理論始終與政治信念以及意識型態價值觀密不可分」、「文學理論本身與其說是一種知識探索的對象,不如說是一種觀察我們時代歷史的特殊視野(p244)」等採用「意識型態」意涵的方式,試圖在消除文本與理論的主體性之後,建立依附性的存在意義。作者進而將主體放置在政治意涵、歷史辯證,藉由政治意識型態歷史的建構,肯定政治意識的存在價值,讓其他非政治的學科成為附庸,並且以為政治服務的姿態呈現,文學也因此成為附屬的工具之一,至此才完全彰顯作者在這本書的論述意圖。

      辯證型態的翻轉論述是詭辯的系統,只存在操作的方法,本身並沒有主體。沒有主體的存在,本身即是虛無。這種方法論的顯現方式,必須依附在其他理論、學門的主體建構中。越是多樣的「幻覺」論述,越能增加辯證的操作對象,讓方法更行精彩。當然,在辯證的方法論述下,任何主體都可以成為被辯證的對象,作者所肯定的政治意識當然也可以被辯證。這種操作模式,最後會將所有的主體都被導入否定的境地,成為作者所說的幻覺,讓所有的「肯定」都不成立。所以,作者藉由政治意識的立場,以及詭詞中的矛盾,闡釋各個文學理論的缺失,這種操作意圖對於文學史的建構並沒有意義(實際上作者根本否定文學的存在)。因為,如果作者承認政治意識的主體性,其本身也可以成為辯證的論述,在詭詞的翻轉中,導向否定的存有。如果,政治意識也是幻覺,又如何彰顯政治的主體,文學又如何成為政治的工具。

      在現有的認知下,沒有主體可以通過辯證,而不被否定(這套方法論的本質便是否定)。理論的建構仍須放在「肯定」的主體性之中,才能締造多元的可能。肯定「言說、語言」的實質存在,依然是解決的方案。面對言說、語言存在的事實,其所構成的組合物便不再是虛幻,亦即不能否定「文本、理論」的實質存在。

      究竟政治是言說下的產物,或者言說是政治的工具,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我們亦可以採用作者的辯證方式進行「反辯證」,藉由作者以「意識型態」消除主體的操作手法,解除政治的主體性,將其推入虛擬的幻覺之中,讓政治與文學放置在平等的境地。在政治意涵亟欲平反的意圖下,進而採取肯定的態度,面對「文本、理論、言說、語言」、「政治意識型態」的存在價值,如此,文本、理論亦能得以回歸到原有的主體位置,不置於淪落為附庸。

~2011.10.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4.18 致 數位發展部

致 數位發展部(FaceBook遭不當停權): FB被停權的原因,是因為在2025年2月18日收到訊息,提到有IG的陌生帳號(votagclarkjames)違反規則,因此我的FB帳號遭到停權。但是,那並不是我的IG帳號與名稱,我的FB帳號卻因此牽連,遭到停權。(詳見夾帶檔案的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