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7 在屏東市東山寺。
------~2024.10.27 在屏東市博愛路崇仁國宅。
------
~2024.10.27 在屏東美術館。
------
~2024.10.27 在孫立人將軍行館-屏東。
------下廚。
用刀、用油、用火、用鏟,然後吃。
~2024.10.27
------老爸癌末住院時,需要鼻胃管灌食。剛開始的幾天,總會不自覺的把它拔出來。每一次的插入,都有風險,我們為此苦惱不已。結果是老爸本人提出,白天他會努力忍耐,當他想睡覺時,要把他的手綁起來。我們沒有使用醫院器材,而是找尋舒適柔軟的毛巾代替。現在想起,眼眶依然會泛淚。那時,始終會有一條備用的鼻胃管放在抽屜,而那個備用的鼻胃管,在老爸過世之後依然保留著,提醒自己曾經把爸爸綁起來。
年底忙碌不只是因為年底,2011年老爸不明原因高燒住院,差不多也就是九月、十月開始,以三天暨南大學、四天高雄長庚的週期生活,直到12月9日。讓自己忙碌,應該是不想要想起來吧!
山陀兒風災過去了,萬聖節快結束了,聖誕節要來了。
~2024.10.27
------往事歷歷,阿婆(客家話的祖母稱謂語)癌末痛得口吐白沫,一等親們只是圍觀,竟然不叫救護車,以為人會這樣死去(如果我沒有下樓,不知道阿婆還要痛苦多久)。務農的阿公,本來就是坐不住的人,因為腦積水住院時想下床走走,竟然請護理師把人綁起來,避免意外、方便管理,沒有跟他溝通。原本可以走動的人,身體健康迅速下降,不到半年的時間死去。很想祝福她們長命百歲,完整經歷她們父母的晚年。但是表弟妹們人品都還不錯,都曾違背母命,關心外公外婆的健康,應該不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未滿四十歲,便開始處理這種倫常道德,十多年過去了,還再考驗。真的是……)
不能再生氣,大腦會缺氧,用火來滅火。
~2024.10.27
------從東港圖書館挪動十幅作品,到七木.人文空間書房完成小而美的策展。因為色調一致,和諧的跟廖鴻基的攝影作品放在一起。
偶爾一次早、中、晚各兩小時的課程與講座,感覺體力、備課與授課都還過得去,可見平時的修煉,還是有點用處。沒有渾渾噩噩的過日子。
~2023.10.27
------幾年的採訪實務課程,有感大家拍照的主體太發散,這次邀請 鄭大衛 老師來帶課程,如何讓影像有文化質感。
綜大如此美好。
~2023.10.27
------這學期屏南社區大學「 用手機紀錄生活」的專題「尋找東港的顏色」,逐漸累積照片,而東港圖書館又願意持續讓我們策展;另外,又受七木.人文空間書房的邀請,期望可以展示並分享課程成果。所以,趁著這個機會,更新圖書館的照片,並且挪動部分相框、作品,到書店展示。
第一檔的策展,特別提供畫具,讓小朋友們畫出想象中的花園(或森林)。作品意外的多,因為紙張用完,還有人自備紙張畫畫😄。累積的數量,也可以貼滿一個大型牆面,正構思如何策展(小朋友的作品)。
這次的展覽是「東港七色:大千歲黃」,有同學意外發現漁具浮球,有專屬的黃色與功能,特別做了影像紀錄。集眾人之力,便有機會在稀鬆平常之處發現驚喜。
備註:
改大專生國文閱讀心得報告時,當班級有半數抄襲,甚至發現有程度達到職業等級的文章,疑似為代筆,就不是兼任老師所能處理的事了。用策展轉換心情,不要讓教學變成師生之間的折磨。播放「學術倫理」的影片好了,國文課變成公民與道德。
~2023.10.27
------~2018.10.27 在駁二藝術特區 The Pier-2 Art Center 。
------
星期二的照片,竟然有種「中空之地」的感覺。
~2018.10.27 高雄攝影節
------面對著學習力旺盛的社大學員們,著實打從心裡感動與感激。才短短五、六週的時間,影像敘事的檔次就已經不一樣了。
~2018.10.27
------
~2018.10.27 在屏東公園。
------何其幸運,巧遇「光陰彩擷」攝影作者李順茂,現場導覽創作理念。
~2018.10.27 在屏東市美術館。
------~2017.10.27
20171027上午9:30~12:00,到屏東大學民生校區,參加”2017年第十三屆南臺灣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韌性社會·跨域共創”,巧遇舊識暨南大學的鄭中信老師,相談甚歡,合影留念!
------~2016.10.27 華山1914
------
~2016.10.27
------[清/乾隆]沈宗騫《芥舟學畫編》真的太有趣了,擁有完整的理論框架與論述,不僅處理山水佈局、人物肖像的問題,還試圖打破宗派,轉而討論個人內涵的問題。格局算是宏大的。(有沒有電影《葉問》的味道,「功夫拳法沒有所謂好壞...」之類的。哈!)
面對著生卒年不詳、交友狀況不詳的人物,總有不祥的預兆。(有被打槍的危險)但是,越是深入這本書越是覺得疑惑,這樣的一位作者/畫家,生平紀錄怎會如此稀少?心理很不踏實,卻又不想打退堂鼓。想要就文本論文本,把沈宗騫的想法弄清楚。
或許,正是那種莫名其妙的好奇,讓我想要繼續留在這裡。越是嗅到充滿迷團的味道,越是想往迷霧裡面鑽。(很久沒有面對文獻微笑了:)感覺很爽!哈!)
處理完「琴書閣藏版」的原文,再來旁涉其餘畫論的問題(時間/源流、空間/宗派),然後再處理日本「和刻本」的評點問題(域外、評點),不知道是否具有發展其他論文的潛力...(真是充實的週末啊!)
~2013.10.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